试论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三个切入点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4479 浏览:124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伽达默尔曾说:“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初中语文教材名篇美文很多,其中的知识哲理、文化背景、生活感悟很丰富,如果在教学时,只是流于表面,进行“扫读式”阅读,就很难体会到文本的精髓。因此,若想同文本对话,就必须以敏锐的眼光抓住深入文本解读的切入口。
关键词:文本;关键点;困惑点;审美点
切入点一:文本的关键点
所谓关键点就是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字、词、句甚至情节。以鲁迅的《社戏》为例,《社戏》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因为时代遥远,生活有距离感,所以有些文字颇难理解,但是如果能抓住关键点,就会纲举目张,发现鲁迅运用文字的深邃精妙之处。比如,文中有一处写小伙伴们偷罗汉豆,双喜和阿发在偷豆之前都有一个“跳”的动作:“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此时,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如果只是单纯流于文字表面,脑海中留下了也许只是双喜和阿发的对话,但是仔细深入地阅读就会发现,虽然双喜和阿发两个人都有跳这个动作,但是在跳的时间上有细微的差别,双喜是先跳后说,而阿发则是边跳边说。这两个不起眼的“跳”其实是很值得品味的,因为这个动作透露着两个少年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双喜性格沉稳、老道、严谨、心细、机敏、智慧,即便在匆忙的偷豆中,他也有条不紊、不慌不忙。阿发则略显急躁、老实、单纯,头脑简单。以一个“跳”字为切入点,能帮助我们把握文本的人物形象,进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入点二:文本的困惑点
一些文本,我们在读过之后,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句子、段落或主旨不能透彻理解,这些就构成了文本的困惑点。抓住了文本的困惑点,才能拨开重重云雾见奇峰。比如,在教学《沉船之前》时,学生第一遍粗读完课文后,几乎能很轻松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的两个小时里,三个音乐家在甲板上镇定自若地拉小提琴;老爵士拒绝穿救生衣,从容优雅地喝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着白兰地;老船长艰难地返回驾驶室,与船同归于尽。这三组画面的共同点是他们在死亡面前都表现得从容不迫、临危不乱。这是学生的初步阅读感受,但是接下来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困惑:“面对灾难,明哲保身是人的基本反应,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难道这些音乐家、老爵士、老船长真的不怕死?”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的价值,我顺势引导学生“填空”来品悟音乐家在灾难前依然驻足甲板忘我演奏的原因。
在________的时候,演奏没有停止;在_________的时候,演奏还是没有停止;在___________的时候,演奏仍然没有停止……
这个精心预设的填空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核去发现初读时没被思考和挖掘的问题。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深入研读,很快“妙悟”出来:
在一艘艘救生艇在他们眼前陆续离开的时候,演奏没有停止;在船体倾斜得越来越厉害,人群凄厉的哭喊声和哀号声在漆黑的夜空中响起的时候,演奏还是没有停止;在船体断裂沉入大海,海水汹涌而来的时候,演奏仍然没有停止……
音乐不但是心灵的镇静剂、营养品,而且还能在灾难时抚慰人们苦难的灵魂。即使沉船在即,四位音乐家还是想用手中的武器——音乐,诠释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安抚惊慌失措、无家可归的灵魂。富兰克林曾说:“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音乐家以对音乐的热爱与执著诠释了生命的尊严。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所以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也升华我们的人格。”经过填空和教师有效的点拨补充,学生理解了面对死亡时,四位音乐家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性美。
切入点三:文本的审美点
文本阅读归根结底是语言的阅读,是通过语言的审美和欣赏来完成的。作家通过语言把形象固定下来,读者依据作家的语言风格去唤起自身关于生活和情感的表象经验,从而把握文本形象,其中的人生精义和哲学思考。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语虽然中间没有动词连接,但是组合在一起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孤寂感和沧桑感,浪迹天涯的游子,形单影只,只有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与他相依为命,在秋日瑟瑟的寒风中,踏着干枯飘零的落叶,缓缓行进在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的古道上。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之美,贵在文本本身,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挖掘美并展示美,带领学生一起畅游文本美的海洋。
总之,如果抓住了文本的关键点、困惑点、审美点,我们就能读出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避免了阅读的浅尝辄止、隔靴搔痒。
(作者单位 上海市嘉定区金鹤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