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情谈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网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31671 浏览:1445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既有利于学生通过情感因素理解文本主旨,也是我们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同样不容忽视,而且意义重大。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因此,在新课改活动中,注重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渗透已然成为每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话题,也是需要潜心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有情感的沟通,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信息线路上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情感,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授,也有益于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与措施,不足之处望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注重诵读,以情感人

很多教师以为,到了中学阶段,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是靠学生品出来、悟出来的,至于朗读,或者说诵读的意义已然不大,那应当是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而笔者以为,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乃至以后的成人阶段,诵读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情感所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我们时刻加以注意。譬如李白的《行路难》,作者在被贬的现实之下,心中愤懑无以抒发,但自身性格又不是一个注重名利,所以在忽而悲伤、忽而铿锵的心理跳动中,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李白此时的心理动态。这时,笔者明白,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在不停的诵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灵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笔者放手让学生诵读,并出示了名家朗读音频供学生品味、模仿,结果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当中逐步清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作者的情感变化做出了准确的把握。此外,像余光中的《乡愁》,如果我们教师硬是将其和谐对仗的音韵之美分开来讲,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情感教育效果,而且还会破坏具体的课堂氛围与文本情感,只有让学生自我朗读,在一遍遍的读与品之中升华情感才是正确的选择。

二、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

教师的责任是把教学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并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情感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大量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

三、师生之间注重情感交流

只有以平等、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教师而喜欢学习语文,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建立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对教材中人文精神挖掘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不可忽视,它直接体现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试想一下,若教师高高在上,如同君临臣民,威风凛凛,武断否定学生稚嫩的思想、天真的个性,那么再好的富含人文精神的内容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育不出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倾听学生心声,肯定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才能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去尊重、热爱教师,去热爱语文学科,进而热爱生活。

四、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笔者以为,当前中学生对于具体社会生活的真实认知与具体感悟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教材文本涉及古今中外、抽象与形象等各个时空的内容,所以他们的情感激发需要教师创设种种与教材文本相适宜的具体情境。鉴于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尽可能运用电脑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电教手段,再现真实场景。电化教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可以迅速展现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领会所学内容本身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祝福》《阿Q正传》《群英会蒋干中计》《失街亭》《智取生辰纲》等课文时,我都有意识地借助录像,创造出一个声像俱现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一种感性认识,并在最大限度上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存在着极强的形象性与情感性,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要素,通过语文教材与学生心灵所产生的共振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譬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史铁生的《合欢树》等文章,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篇课文对学生讲解伟大的母爱,供同学们联想品鉴。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很容易误解父母,与父母发生冲突、口角,教材中的这些文本正好给学生上了一课,它其中所蕴含的深沉的母爱与母子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触动。还有,像《护钟》《唐雎不辱使命》等教材文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厚重感,在讲课的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有利于学生了解祖国曲折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国情感。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还有罗曼罗兰的《秋颂》等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于自然情感的热爱。此外,在中学生成长的心理历程中,友情、亲情,还有坚贞不屈的性格、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他们的人文品行的形成都非常重要,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中的文本适时培养。
总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善于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涟漪,让教材文本作者与学生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他们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他们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做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