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创造性思维落实有效课堂,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大专

更新时间:2023-12-22 点赞:33008 浏览:1478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应用广泛.初中学生正好处于这种最富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新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都存在很大的内在潜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为此,我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一、运用变式,拓展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变,变中有序.一方面可从变中创设争论的气氛,激发辨析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让他们兴趣满怀地参与数学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分散、单一的知识导向结构化、系统化和规律化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的适当改变得出新题目,在题目的演变中使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广度.
比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宽是8cm,长是15cm,如果它的宽和长分别增加相同的长度后,宽与长的比是3∶5,求增加的相同长度.
我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设这个相同长度为x,则由题意得( 8+x )∶(15+x)=3∶5,可解得x=2.5.
学生做完原题后,我又及时提出:谁能把题目条件进行适当变式,即“宽与长的比是3∶5”这个条件改成间接叙述的形式,再列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大胆发言.有一学生就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式:①宽是长的40%;②宽比长少2/3;③宽比长少60%;④长相当于宽的8/3倍;⑤长与宽的比是4∶3.这样引导不仅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抽象问题趣味化,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使数学的抽象定义、枯燥的公式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通过趣味化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有序实数对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我就将其这样趣味化:如果把电影票中的“8排”或“3号”撕掉,还能找到确定的座位吗?当然不能.通过趣味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加深了用有序实数对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深刻含义.再如,在《实数》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1和2都迷路了,同学们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愿意帮助它们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的“家”吗?学生情绪很高,都愿意帮忙,一番思考之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为学生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当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的批判性、求异性、广阔性、变通性等的全面优化来实现.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有可能在数学题解中显现出灵活变通、新颖的特征.

三、利用反思,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观念、教学结果、教学、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主题性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好教学反思,将不断地促进学科教学,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的能力,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重视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与反思

在课堂教学方式,教育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只有对每一次的教学流程、教育环节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及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解完的问题再一次的思考、分析、对比,并能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我提出问题: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经过一番思考与探索后,学生发现,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在这过程中,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利用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最后自己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扩大了视野;同时,通过将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的这一做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升华.

2.注重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培养

农村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更多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很多时候都是在教师的催促之下完成学习任务,其个体的主动性尚不能很好地发挥.数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动的动力.因此,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必须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学会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解题的数量而不注重解题的质量;不能只注重解题的结果而不注重解题的过程;当然,也不能埋头做大量题而不重视解题后的总结.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创造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