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缄默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缄默知识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27171 浏览:1212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英国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 M.)指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活动中,不可言说的知识就像是可以言说的知识一样大量存在,甚至前者从数量上说比后者更多。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对于这种认识,波兰尼用一句精炼的话进行了概括:“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知的。”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这种缄默知识呢?这需要教师课堂中的适当引导。因此教学中,笔者从以下三方面作了不成熟的见解。

一、让失误华丽地转身

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缄默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大胆假设的学习态度。平时,学生的一张张被废弃的作品,随处可见。这是被学生认为“不可回收”的垃圾,是没有价值的。这让学生养成了一种容易放弃,而且乱扔纸屑的习惯。在最近的一堂水彩课中,笔者布置给学生临摹书上的天空的干画法和湿画法的练习,有一个学生没把握好,把天空的颜色上得比较浓重,他正准备把画揉成一团当废纸扔了,笔者马上阻止了他的行动,“等一下”,并用手按住了他的画。“你准备怎么做?”“我把天空的颜色画得太重了,想重新画一张”笔者接过来一看,接着拿着这张画举给其他学生看,“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画的是什么呢?”“天空……哦,不是,像大海!”其他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对了,老师也觉得这位同学画得像大海,蔚蓝蔚蓝的海水,很有一种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神秘感。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你们画得像不像,都不要轻易扔掉自己的作品,就像刚刚这位同学的作业,虽然他没有很好地表现天空的调子,但是我们换种角度看,也能看到一个海的世界。
画画,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你们欣赏者带着怎样的眼光去看这幅画。经过这么一件事,在最后学生交来的作品中,笔者看到了刚刚的那幅画,还是有蔚蓝的海水,而且还多了一片淡蓝色的天空,几只海鸥在临近海水处自由地翱翔……课堂中恰当的提示,让学生的思维换位思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事物的方向,也能让他们自己学会探索。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形象展示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能力。丰子恺先生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使学生自觉地用心灵进行审美和艺术创造。在学校,学生在课堂上视觉接触的形象非常有限,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枯燥的文字,抑或是单调的图片,使学生的思维也趋于单向化。
如上《让世界更美好》这一课时,笔者选用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拍摄的关于环境问题的照片:乱扔垃圾、水环境污染、废气排放、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张张摄入眼球的照片,让学生震惊不已,也愤慨不已。环境现存的问题与学生此时的思想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保护环境的,激发学生潜意识的思绪,从而创作出别样的作品。直观展示的一些生活照片唤醒了学生潜意识的缄默知识,同时还起到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活处处皆艺术,日常生活中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对象,带进课堂里都能引发学生澎湃的心理。

三、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走进课堂

课堂上,教师安排的一些精彩环节也能触发学生的兴趣点,刺激他们自身存在的缄默知识的发挥。现在的美术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的现场示范,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打折扣。老师生动、形象、直观的示范,比繁多的话语更能启发创意。学生也非常喜欢看到教师亲自示范,通过看和思考更能体会教师要表达的知识技能。
如《诗情画意》这一课,可以利用古诗词的意蕴感染学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思绪飞扬,根据诗意,纷纷画出了自己的想法,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触摸、感知、观察去理解认识一个事物,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大部分都只能听教师讲或看图片来得到,很单调,也容易麻木,通过触觉、嗅觉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感官。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浅探,要真正在教学中淋漓尽致地挖掘、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还需要以后教学生不断地探索、前进。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像优美的课前环节设计、直观的学生示范、学生合作式的实践操作……都需要通过教师正确、适当地引导,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当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创造的空间,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习惯。所以,我们需要多多运用和获取缄默知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陆一黎.绒默知识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浅探[J].中国美术教育,2011(3).
(责任编辑黄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