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几种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几种尝试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3955 浏览:590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有条理、有序、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学习中,个体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对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以具体的事例说明进行尝试的几种途径及方法。

一、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培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条理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它的条理性和有序性,通过尝试、比较,使学生充分感受并认识到有条理思考问题的好处,并慢慢地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例如,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我请学生说出所有10的组成。有个学生说:“10可以分成5和5,2和8、9和

1、6和4。”(如下列式子所示)

[10][5][5][10][8][10][9][10][4][6]
这样说,如果不漏掉一个自然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漏掉了其中的一种。而另一个学生说的就很有特色: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

6、5和5。(如下列式子所示)

[10][8][10][5][5] [10][7][3] [10][9] [10][6][4]
这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漏掉,怎样说才不会漏掉呢?你喜欢上面两位同学的哪一种方式?经过讨论后,学生达成共识——原来可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一组一组地考虑,既快又准。有了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就能有序地进行思维,并且在后续新知学习中,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式考虑问题。
除了数的组成以外,这种有序性还体现于很多的知识中,如数的大小及顺序、数的计算、数的概念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都能有意识地把这种知识的内在条理性呈现于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体验,并逐步学会运用,那么长期如此,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思维的品质也会得到提升。如我任教了五年的一个班级中,在学习倍数、约数时,就约有60%的学生能有意识地进行有序思维。如寻找24的约数,有序性体现在以下三种找法上:1.按从大到小找:24、12、8、6、4、3、2、1;2.按从小到大找:1、2、3、4、6、8、12、24;

3.按乘法关系一组一组找:1、24, 2、12,3、8,4、6。

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

思维的有序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体现。如:用1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长方形,有几种摆法?摆出一两种的学生很多,摆出所有可能性的学生却非常少。为此,教师可在学生摆的基础上,适时引导点拨:如果以宽为对象进行考虑,至少要安排几根?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至少要安排一根。在学生回答“一根”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至少是一根,那么还可以是几根呢?你能够有序地思考并摆摆看吗?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的点拨变得有序,最终大部分学生摆出了所有的可能性答案。在搭配、若干数字的排列与组合等问题的教学中,也是进行有序思维培养的好时机。
除了动手操作的过程,有序思维的培养还体现在对操作用品的整理和使用上。操作前,操作用品有序地放好;操作中,能根据操作的需要恰当地选择;操作结束后,能把乱糟糟的一堆用品分门别类地收拾好。这些也很好地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三、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培养

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适时抓住思维有序性的生长点,源于: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展开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时,我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平面图形。有的学生说教室前面的黑板面是长方形,这时我追问:那么教室的后面、左侧、右侧,能找到平面图形吗?学生自然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有序地观察整个教室。待学生四周观察完了,我继续追问:中间呢,能找到平面图形吗?学生很自然地转向自己面前的书桌及学习用品。经过点拨,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四周到中间有序的观察过程。进行这样的渗透后,可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促使学生有序地、有条理地观察他们四周的环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里到外,由小环境到大环境等进行有序观察。

四、在完成作业的习惯上培养

完成作业的过程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作业一般要从前往后做,这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作业题的书写格式也要从左往右书写;有些作业内容(如数图形,把一些数分类等)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不多写,不漏写等。完成数学作业,是每个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也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教师细致的引导,既培养了学生有序完成作业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上几点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一些主要途径。当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有这个意识,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点拨,相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土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