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视域生态文明视域下思想品德教育技巧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6526 浏览:207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问题,它引发了一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而这种生态文明的转向要求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人类中心主义到“弱”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在生产方式上,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生活方式上,由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和绿色生活转变。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等学校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大学生把握生态危机的实质,从转变价值观念入手,提升自己的生态修养。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大学生德育
1009-4156(2013)06-097-03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全面危机的爆发,都是一场全新变革的开始。由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形式表现出的生态危机,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问题。在世纪之交,这种危机日渐达到它的顶点,因此,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时刻到来。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一、人类文明范式的现代转型及其内在要求

自二百多年前工业文明开幕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对地球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这表明如果不能超越现代工业文明,人类将走向毁灭的深渊。因此,需要开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实际上,只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才能建设这种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同时表明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文明之路一生态社会主义。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新方向,而且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人类中心主义到“弱”人类中心主义转变。文艺复兴将人定位于天地万物的主宰与核心,整个宇宙都是因人而存在的,是为人类的需要而设置的,这种“人统治自然”的观点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由此出发,人类的任务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而生态文明并不否认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决定地位,但是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主张用理性的观点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弱人类中心主义试图克服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绝对优越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共存共融,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2 生产方式的转变:在生产方式上,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马克思曾阐释,资本的总公式(一般的商品生产)是M-C-M’,永无休止的扩张是其总趋势。同时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是以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的。发达国家为了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推行“成本外在化”,使生态殖义愈演愈烈。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必然结果。《京都议定书》的失败以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有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都足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会使其发展道路发生逆转的,就是说不会改变工业和资本积累的发展结构,而这种发展模式从长远的角度看(许多方面从短期看也是如此)对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应当是在确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以资源分层多次利用和零污染为特征。这种生产方式只有在真正的社会主义体制下才能够实现。在这样的社会中,“增长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计划发展……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是绿色的,它建立在对每个人的物质需要的自然限制这一准则基础上”,是公平的、供应充足的、可持续的,并且所有实际成本都应考虑在内。
3 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生活方式上,由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和绿色生活转变。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主张高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其本质特征是资产阶级以攫取最大限度的财富为目的,主动为大众制造消费。这是资本主义转移危机的途径。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美国过度消费的一种必然结果。消费社会的口号是“更多、更大、更好”,但地球显然没有能力支持这种生活。生态文明社会要求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它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不再追求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追求简朴、回归自然,主张“回收利用、重复利用、更新”,提倡低碳生活。这种绿色生活方式将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5年1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位居第133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有外国专家宣称,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破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党和政府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战略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但是转变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并非易事,被寄予民族希望和祖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生态文明的先锋。然而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却普遍缺乏生态文明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尚未真正达成共识。因此,用生态文明观来教育大学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公民德性、养成和谐人格的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构,也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以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过去,这种传统的人际道德教育的确发挥了它特有的功能与价值,但在生态危机肆虐全球的今天,仅仅对大学生进行上述教育已经远远不够,我们要用世界公民的理念来培养当代大学生,要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扩展到国际人际关系、代际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文明观念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1 帮助大学生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不仅是人的生存之基,更是人审美精神的寄托,是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家园。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及自然存在物的慷慨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一种珍爱自然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蕴,它是珍爱人自身的生命和生活的延续。生态文明教育要使人善待自然,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健康、理性的关系。
2 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认清资本主义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不少大学生骨子里推崇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不清楚正是资本家出于私利的占有、掠夺、破坏自然资源,才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人与人之间在生存发展上的不平等。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的需求。这种整体主义、利他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和目标是一致的,它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际道德境界,确立人与人关系的新理念。
3 帮助大学生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当前,有很多大学生盲目艳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奢华的生活方式,殊不知这种奢华是建立在对全球资源的掠夺与开发上的,是建立在对全球环境的污染与对全球气候的改变上的,是建立在其他国家的人民的贫穷和落后上的。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用绿色生活方式的全新理念培养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对环境友好、生活简朴、拒绝浪费、崇尚精神生活的新一代的世界公民。
生态文明教育大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它所提出的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操,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公德,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当今世界,生态道德已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贯穿生态文明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国家没有明确的要求,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的培养目标中也没有环境素质的要求,这是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在高校普遍缺乏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自己的教育体系中,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变化的一种回应,也是转换与提升大学生世界公民理念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把生态危机作为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当前,世界各国围绕资源与环境问题所展开的竞争异常激烈,而广泛的合作前景也不容忽视。要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与各国人民一道应对生态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
在“理想与信念”教育中,科学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环境观,使大学生深刻领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这一不争的事实,从而把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限定在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内;同时用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内的和谐社会理想教育大学生。在此还应当把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最新精神结合进去,让学生知道我们党和国家目前的大政方针就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继我们党先后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在“弘扬时代精神”部分,用事实和数据告诉学生当前世界的生态环境和我国的国情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只能依靠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更要从“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四个方面展开生态文明教育,让青年学生知道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怎样定位“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怎样认识自然对于人的价值,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告诉学生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离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题的道德教育中,始终把保护环境、爱护公私财物和勤俭节约等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始终。
在“法律基础”部分,则要强化环境法律法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立法状况。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颁布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多项环境法规,466项环境标准。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有助于大学生转换生活方式,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我们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理性生态素养的人。此外,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教育效果的生活化,使教育对象能积极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