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课堂教学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34177 浏览:1578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堂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索,联系学生最贴近的生活,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创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境,并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探究出问题结果。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发展学生创造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案例;生活
新课标理想课堂的境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这一切就必须借助与生活。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课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一、注重每一章节的背景材料

现行教材在每一章的开始都给出了本章内容的背景材料.但有些老师会认为本章内容还没有学习,章前的实际问题还没法解决而忽略这些难得的素材,直接进行教学.最后至多把背景材料当作一道应用题来解决,这种处理方法包含着许多应试的成分,使背景材料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正确的方法是学习本章内容之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带着疑问学习本章内容,使学习有了目标和意义,不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终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背景材料的使用应贯穿本章学习的始终.

二、课本知识改造成实际问题

在进行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大小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1)一台坏天平,两臂长不等,其余均精确.某人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将物体放在左右两盘内各称一次,取两次称量结果之和的一半作为物体的质量.问他得到的是物体的真实质量吗?为什么?(2)两位汽车司机两次共同到同一家加油站加油,张先生每次都加a升油,李先生每次都加价值b元钱的油.两次油价不同,问两位先生加油的平均哪个较低?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所包含的数学模型正是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但是实际问题比起单纯的证明题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把讲过的问题改头换面,以应用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在研究双曲线、椭圆和抛物线的性质时,我们曾经研究过求最值问题.在对本章内容进行综合测试时我把此类问题改造成了下面的样子:“B地在A地正东方向4千米处,C地在B地北偏东30°方向2千米处,河岸PQ(曲线)上任意一点到A的距离比它到B的距离远2千米,现要在河岸PQ上选一处M建一座码头,向B,C两地转运货物,经测算从M到B修建公路每千米要用a万元资金,从M到C修建公路每千米要2a万元,那么修建这条公路的最低费用为多少万元。”以这种方式对问题的考查新颖别致,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导致学生凭记忆做题.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一次有效的训练。

四、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防“舍近求远”

教学中随时随地和学生一起关注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室的空间就是一个绝好的教具,在学习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时,每次都是学生先找出两个元素平行、垂直、相交的例子以及他们的夹角.在研究平面几何的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是否还成立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定理“平面内如果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和另一个角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的两条边相互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改成“如果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和另外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垂直,则这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是否成立?在黑板上画图解释这一问题效果很差,但同学们发现教室的门与墙壁构成的二面角和地板与教室间的隔墙构成的二面角恰能构成符合题意的两个二面角,由于门可以开合而保持这种垂直关系,也就是其中一个二面角可以是任意角,因此第二个命题是错的.借助身边的数学弥补了常规媒体的不足也启发同学们去主动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贴近生活,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性材料,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以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认识,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五、制造“悖论”,引起学生辨析、探究的冲动

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差距”,故意制造 “悖论”,极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展开辨析和探究.学习条件概率的时候,考虑到同学们对条件概率问题了解得很少,我在引入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如果一门高射炮打中飞机的概率是50%,那么同时用两门高射炮打一架飞机,打中的概率是多少?有好几个同学回答100%,但转念一想不可能,同学们相互笑了笑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在讲解零概率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区别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矩形,问同学们,如果一个同学蒙上眼睛想黑板扔飞镖(飞镖落在黑板上视为有效),那么飞镖落在矩形内的概率怎样计算?同学们一致回答只要用矩形的面积除以黑板的面积就可以得到答案.接着我把矩形缩小,直到它成了一个点,再问打中这个点的概率是多少?此时同学们都不敢回答说是0.就在同学们疑惑之际,我借机与他们共同探讨了零概率事件和不可能事件这两个概念.在理解逻辑联结词“或”的意义时,同学们发现像“苹果结在树上或结在地下”之类的句子如果用在作文里一定是个病句,但是在数学课堂上它却是个真命题.既深刻理解了“或”的含义又觉得饶有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就是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和追求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把可能生活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和目标,使他们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未来定向,从而使现实生活世界和可能生活得到有机地结合与统一。
参考文献: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沈丽萍.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200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