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素养回顾与展望:我国信息素养培养对策综述前言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22863 浏览:984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于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其所发挥的作用越加凸显。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为此,探讨图书馆、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学科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将有助于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信息化潮流的兴起,信息素养研究开始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与此同时,相关的信息素养研究也随之“风起云涌”。近年来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已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综述研究稍显不足。据此,本文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为研究视角,通过梳理图书馆、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学科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的成果与文献,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做了一次颇有见地的尝试。根据综述需要,笔者将信息素养以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定义作如下梳理。

一、信息素养以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阐释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起源于美国,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及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关于信息素养总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界定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国内对于信息素养概念的阐释研究相对较晚,最有代表性的实属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一书中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他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3]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张艺兵、李芝对信息素养概念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4]纵观信息素养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其界定纷繁复杂,因而学术界对此仍未达成一致。基于前人有关信息素养概念的研究成果,加之综述的需要,本文将大学生信息素养作如下界定:“大学生信息素养指大学生在认知、吸收、运用信息的过程中具备地基本能力与修养。”本文将着力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的探讨,为今后切实有效的制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提供参考。

二、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库,其自身建设不容小觑。对此,汤根沐等人指出:“图书馆应对所拥有的每一项信息资源都作明确的标注,指明利用该资源所必备的的信息技能,以及该资源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哪几个方面有益,使学生在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5]在许运华等人看来:“应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改变传统的‘一库三室(书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的闭架服务格局,新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6]在此基础上,赵玲从藏书建设、自动化建设、人员素质提升等三方面,阐述了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有印刷型文献,还应有电子文献;不仅要能提供馆内文献,还要能提供馆外文献的网上信息。其次,应该加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提供现代化学习环境。再次,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实现图书馆员从从‘图书保管员’到‘信息领航员’的转变。”[7]高校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鉴于此,霸桂芳在充分肯定图书馆在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的同时,指出:“通过组织新生人馆教育和指导,并进行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介绍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动力;通过组织信息检索、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技能。”[8]尚慧进一步指出:“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9]

三、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对此,尚慧就其重要性方面指出:“应当提高文检课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列入公共必修课,要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10]刘宝玲就培养目标方面指出:“文献检索课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应多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发现、分析、处理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1]在此基础上,王慧芳就培养对象方面指出:“应针对不同年级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达到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目的。”[12]而王浩等人更侧重检索课的实践性,他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大文献检索课的实习环节,尤其是机检实践的比重,依托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与数据库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必要时甚至可以直接在机房中授课,以增加所讲授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13]王文昇针对检索课的学时以及师资力量方面,进一步指出:“高校要把文献检索课作为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保证文献检索课的学时。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应用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14]

四、计算机网络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可操作平台。对此,周文军在校园网开发方面指出:“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信息教育的环境和手段,把许多信息教育的知识、网络利用的知识、检索技能以及新的信息资源等内容做成超文本文件,放在校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园网上中,经常更新内容,供广大学生随时学习和使用。”[15]与此同时,李桂华在教辅信息系统方面提出:“开发网络教辅信息系统,建立可供查询的课程参考资料目录的数据库,供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方便地查询课程指定的参考资料,完成课程学习。”[16]刘树新等人认为,发展网络教学是历史的必然,并在网络教学方面提出:“通过开发流媒体课件,利用其影像和声音的信息表达方式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信息素养的培养。”[17]普及信息化网络、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张进良等人则认为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基于此:“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的网络服务,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努力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18]在此基础上,傅若宇认为学校应进一步普及网络,使网络遍及校园中课堂、图书馆,宿舍等,他提出:“在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传授网络信息知识,使他们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增强分辨与筛选网络信息的基本能力,使其能在繁杂的网络资源面前从容应对,迅速而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19]

五、学科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开设信息学科课程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培育,是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20]在培养目标方面,汤根沐等人指出:“应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分解,将信息素养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信息能力,并针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某项具体能力来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21]在此基础上,刘春静就培养对象提出:“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授课重点,形成有效地分层次的信息知识理论体系。”[22]在课程设置方面,汤海平认为应当包括学科建设和教学安排两个要点:“通过学科建设,将信息素养的内容整合到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学科之中;通过教学安排,将信息素养的内容渗透到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之中。”[23]王莹等人进一步指出:“整合应该是根据需要整合课程的形式、内容等来进行有机的、动态的融合,在学科课程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信息素养教育的特色”[24]而彭江山认为课程设置应分为横向和纵向二个要点:“纵向上尝试开设专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课程,使学生具备比较系统的信息知识;横向上拓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从内容和课程的指导思想上深入发展。”[25]而陈刚在课程内容方面指出:“各课程都应增加信息教育的内容,尤其是直接与市场经济、就业信息相联系的内容。”[26]在师资培养方面,徐仁杏提出要促使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提升信息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此:“信息素养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通过外出进修、自学、培训等使自己在某一专业或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学科教师则应加强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学科教师与信息素养教师的良好合作。”[27]

六、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的发展路向

尽管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已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笔者认为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在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更多强调“物” 的作用与功效,集中表现为图书馆软件(电子出版物、信息数据库)升级开发与硬件(藏书、图书馆网络)系统建设中,无视大学生的个体生命意义以及作为“人”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者认为图书馆理应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忘记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道理,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2.在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一些研究大谈检索课程教学改革,如:提高文献检索课的地位、文献检索课内容的改革以及加大文献检索课的实践环节。忽视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中“量”的积累过程,给人以似乎只要按照以上措施加以改革,就会在短时间达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质”的飞跃等过于绝对化的论断,实在让人琢磨不透。3.在计算机网络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应在校园网、教辅信息系统以及网络教学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必要的。但是从这些方案和措施来看,制定者的观念仅停留在“亡羊补牢尚未晚矣”的层面上,不禁让人对“真正”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心存忧虑。4.在学科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课程之中,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授课内容。在这其中理论上的高瞻远瞩与实践上的拘于一隅反差甚巨,看似明确的培养策略,实际操作起来却又像梦中的“空中花园”,让人无从下手。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过多地停留在与图书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课以及学科课程整合的做法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不仅要强调硬件条件的组织、教师员工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素养环境与软件建设,更应该树立一种全新观念来认识大学生这一群体,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培养策略与规划,实现从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精神境界等层次的逐级培养与深化,在这其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在提升信息素养方面的能动作用,体现“更多的,更多的平等,更多的科学,更多的个性;”在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基础之上,让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成为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28] [参考文献]
[14]王文昇.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18.20.
Christine Bruce.information literac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ograms and research.[DB/OL]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http://www

2.auckland.ac.nz/lbr/conf99/papers.htm.

[3][20]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A].当代教师进修丛书[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1.55.154.

[4]张义兵,李芝.“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0,(3):78-80.
[5][21]汤根沐,万里鹏,陈明贵.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6):50.50.
[6]许运华,张洪星.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161.
[7]赵玲.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谈[J].中国成人教育,2005,(9):37.
[8]霸桂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7,(2):16.
[9][10]尚慧.谈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39.39.
[11]刘宝玲.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1.
[12]王慧芳.浅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5):147.
[13]王浩,张琳琳.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文献检索课创新[J].图书情报学刊,2008,(4):79.
[15]周文军.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9):180.
[16]李桂华.与教师合作: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发的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07,(4):51.
[17]刘树新,罗卫,李月霞.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构建方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6.
[18]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74.
[19]傅若宇.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0.
[22]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2):73.
[23]汤海平.略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89-90.
[24]王莹,谢百治,李冰.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实施途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4):31.
[25]彭江山.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56.
[26]陈刚.浅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02,(3):147.
[27]徐仁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6):86.
[28]李镇西.教育寻真[A].闽教书香文库﹒教育新世界丛书[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

7.112.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重庆400065)
(上接第37页)
工具自身的精度要求,兼顾“误差等作用原理”,而且要注意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待测量的自身特点来选择工具,而不能只注重测量工具的精度。如实测中我们采用了卷尺来测量D,使用游标卡尺来测量b。
其次,根据待测量在总不确定度中的相对权重来选择工具。
在测定杨氏模量的实验中,不难发现:钢丝的伸长量以及钢丝直径的不确定度在总不确定度中的占的比例最大,因此,钢丝的伸长量以及钢丝直径能否准确测量,对实验的测量精度提高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减小不确定度主要方向。尽管我们测量D、L时采用了精度不高的毫米刻度尺,但因其对不确定度的贡献很小,所以此时的毫米刻度尺已经达到了测量所需要的精度要求,从而无需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而测量d时虽然使用了精密的螺旋测微器,并且进行了多次测量,但由于d远小于b,其对不确定度的贡献仍然大于b对不确定度的贡献,说明选用精密的螺旋测微器是必要的。
而对钢丝伸长量的测量,尽管我们采用了光杠杆放大的方法(放大倍数约为40),但由于它远远小于其他长度,因而仍然是实验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仍需进一步加以改进,正因如此,人们提出了许多方法[5][6]对实验加以完善,其目的就是要准确测量钢丝的伸长量以及准确测量钢丝直径,以减小主要的不确定度来源,使实验更加准确。
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验情况和现有条件,有针对性提高工具的精度,同时要注意统筹安排。比如被测量对总不确定度的贡献相当时,则应同时使用精度较高的工具,而不是只提高某个待测量精度,特别是只提高对总不确定度影响较小的物理量的测量精度。
结论:总之,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选用何种测量工具,不仅要注意到与恰当的实验方法、测量方法相吻合,而且要考虑物理量的自身特点,特别要考虑它的不确定度在实验中所占的相对权重以及现有测量工具的精度,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出恰当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才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魏高尧,隋成华,许晓军,汪超,周国平.新型杨氏模量实验仪的研制[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卷增刊:04-33,A。
张丽.用读数显微镜直接测量金属丝伸长量[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24(2) : 04-33, A。
[3]高允锋,李鸿英,韩 飞.杨氏模量测定及误差计算[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7(2): C,64

2.423。

[4]张兆奎,缪连元,张立. 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朱博.杨氏弹性模量测量仪的改进[J].大学物理, 2008,27(3):0369,A。
[6]方 兴.杨氏模量实验的改进[J].大学物理实验,2007,20(4):04-33,A。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