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学改革通识教育视角下“清洁生产”课程教学革新探索学年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8280 浏览:238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环境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为摆脱当前大学生环境知识肤浅,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相脱节的局面,必须进一步加强环境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建设“清洁生产”通识课程,让学生学会用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通识教育;清洁生产;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春涛(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清洁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1007-0079(2013)14-0093-0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中备受关注。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环境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环境素质,丰富大学生环境知识和技能,倡导正确的环境行为,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建立积极的环境意识。

一、我国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现状

与专业的环境教育相比,环境通识教育起步较晚,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被认为是高校进行环境通识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首次提出在高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自1995年以来,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环境类通识教育课程,如“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概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概论”等,对大学生环境知识的普及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近期一项调查表明,在过去十年间(2001-2011年),大学生对环境政策、环境热点问题及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较高,表现出较强的环境意识,但环境知识却停留在公共媒体和中小学教育的肤浅层面,大学生的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之间没有形成正向的比例关系,经常表现为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相脱节。可见,大学环境通识教育应着眼于普及和深化相关环境知识,让学生学会深入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接受环境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对环境意识、环境情感、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环境责任感的强化。目前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环境问题复杂多变,环境通识教育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作用及地位日益凸显,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教学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环境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二、建设“清洁生产”通识课程的重要性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为目标,通过对生产全过程实施改进设计、改善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措施,实现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基本要素是污染预防,强调在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削减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是人类环境污染防治战略转变的必然结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清洁生产”课程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清洁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清洁生产的法律体系、清洁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学等,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解决现有环境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素质强的环保科技人才。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将“清洁生产“课程建设成环境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让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会用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的全面提高,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清洁生产”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界定课程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通识教育以训练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坚实的基础以及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来说,通识教育目标应包括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和人格与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4]结合“清洁生产”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作为通识课程,其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取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包括清洁生产的基本理论、相关的法律法规、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以及清洁生产理论的应用等,培养学生运用清洁生产的思维方式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人格与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清洁生产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实现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对自然负责的道德品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道德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明素养。

2.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

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反映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识”的意义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通识课程要求的是基础性、普适性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性不能过强,工具性色彩不能过浓。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渗入专业内容,不仅能够教给学生宽阔的专业层面知识,还能锻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以学术的形式思考问题,学会使用抽象的概念或学过的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清洁生产课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上要围绕着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这一中心内容展开。内容设置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清洁生产思想产生的背景根源、污染防治战略的演变过程、清洁生产在国外的进展、清洁生产在国内的进展、清洁生产概念的形成及内涵、清洁生产的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清洁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阶段推行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清洁生产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时时关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等职能部门发布的新法规、新标准,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并不断跟踪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前沿,选取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清洁生产案例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现实性。

3.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识教育课程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基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有学者认为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具有三个特征,即情感的唤起、潜能的激活和人格的塑造。[5]通识教育的面向对象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课堂上应创造出一种宽松舒畅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造和想象,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学方法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打破单纯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通识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注重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加契合通识教育理念。如在讲授清洁生产思想产生的背景根源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以20世纪50-60年达国家的八大公害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对公害事件的产生根源进行分析;在讲授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并穿插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法,以笔者实际参与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为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与老师共同讨论,从政策、企业和公众等不同层次揭示我国现阶段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以及推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讲授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时,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以校园或自己为审核对象,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并提出对策,鼓励学生对浪费行为进行批判性评价,提倡废物综合利用,崇尚节俭,实现对学生人格和心灵的培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并适当结合板书。充分发挥多媒体集文本、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优势,通过视听组合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生产过程中污染产生的环节以及从影响生产过程的多个方面削减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使他们认真思考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并寻找解决方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采用板书形式,尽量讲清楚,并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学生是通识教育的真正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配合,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随时获取所需知识,形成多方向互动互学的局面。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每门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

4.改进通识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质量最为有效的手段。对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环节进行改革,不但影响到考核效果,还会对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6]通识课程考核目的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上,强调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教师应秉承通识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把学生环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检验“清洁生产”课程教育成败的标准,应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进行诊断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考核范围应加以扩展,涉及课外知识、当前环境热点问题及清洁生产的前沿领域。课程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将学生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参加课堂讨论的表现都纳入考核中。考核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答案灵活,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中提升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成绩评定用等级(ABCD)和文字评价,以保证评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王志伟,吴志超.关于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徐永荣,佃袁勇,张欣,等.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内容与方法[J].环境教育,2012,(6).
[3]陈三平,谢钢,杨奇,等.如何将一门理科基础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4]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1,(14).
[5]郑宇红.通识教育中教学的创新[J].理论观察,2010,(5).
[6]伦蕊.“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