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小学数学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8782 浏览:330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本文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主体性 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以下是本文对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的几点探究,仅供参考。

一、合理运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教材的运用是否合理、挖掘是否充分都对教学效率的高低起着重要影响,因此,深钻教材内容,合理运用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首先,我们要以教材为主线,研读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找准重点难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其次,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材内容符合实际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最后,精心备课,保障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的结构是否合理将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清楚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假设质疑的能力。所谓“假设质疑”,指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假设方式提出疑问,以此来突出问题实质。最后,提高学生逆向质疑的能力。所谓“逆向质疑”,指的是拓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他们通过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这样一个问题:学校要求学生制作1000朵小红花,原计划25天完成任务,但实际上每天制作的小红花是原计划的1.25倍,那么学生们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几天?一般情况下,学生们会列出这样的算式:1000÷(1000÷25×1.25)=20天,有的学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可以创造性的列出算式:25÷1.25=20天,并说明了算式的原理:制作的总数是一定的,而实际效率是原计划的1.25倍,那么利用工效和时间的关系,经过逆向思维的变换,就可以得出以上的算式了。

三、加强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之间呈现“权威——服从”的关系,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是教学的中心,不可动摇,不容侵犯,而本应该是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成为了灌输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发挥主导优势,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在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今天,重新定义师生关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由前台转向幕后,专注负责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环节的优化,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沟通情感,交流知识经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讲解知识内容,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为学生展示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前后左右自由讨论,总结图形的规律,接下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的实例,最后教师在导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这样一来,经过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在学习知识时学生更容易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克服了多媒体课件做主导的被动局面,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

四、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问、一题多解、逆向解答等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普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抽象性、概括性,以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学校里载了8颗杨树,4颗松树,一共载了多少棵树?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不同的提问方法:①学校里准备载12棵树,其中杨树是8棵,那么松树应该载几棵?②学校要载一些树,已经载了4棵,还剩8棵没栽,那么学校一共要栽多少棵树?通过引导学生变换题型,促使学生深入分析,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然后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对比类比等各种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一)在“玩”中“体验学习”

小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压抑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实践活动,给学生“玩”的机会,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内容时,我事先准备了一部分书籍,然后安排学生分别按照书的1/3、2/6、3/9来分配这些书籍,然后让学生去统计自己分得的书籍的数目,随后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发现虽然书籍占得百分比形式不同,但其结果却都一样,大量的疑问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在“做”中“体验学习”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贯坚持“言传身教”的原则,教师支配着大量时间,本应是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却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这违背了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转型和改革。因此,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时,为了让学生对圆柱体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然后将圆柱模型的侧面反复展开折卷,这时学生会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原来就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而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再求圆柱侧面面积时,只需要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值,然后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公式(长方形面积=长x宽)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让学生亲自参与总结归纳过程,自主思考、观察、推导,让学生在对圆柱整体认识的同时强化细节理解,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是对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动手能力的一种历练,保障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同步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发挥教师主导者的优势,深入研读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实践应用技能,发展数学思想,培养创造力,实现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王祖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冯克诚等编著.课堂提问设计与问题教学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
[4] 吴海荣,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