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之窗感悟文本打开心灵之窗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26124 浏览:1197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本身其实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优美的文章,像潺潺流水浸入心田,又如缕缕阳光照射全身。欧阳修说他读梅尧臣的诗时感到“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高尔基也曾在回忆录中说他读福楼拜小说时,像着了魔似的,被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场景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听不见外界任何声音,看不见外界任何事物,兴奋的跑出门外,对着阳光展开书页,希望从纸背后面找出那使他着迷的秘密来。而在课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堂上,这种感觉似乎难以寻觅了,于是我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到底该怎样来促使他们热爱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要想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滋味”,必须让学生自己去读一读那“美味佳肴”。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将富有生气,美不胜收的文章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语法分析、词语解释、中心思想归纳,便无美感可言。因此,应当把阅读文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才能还学生一个整体和谐的美文。

一、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应该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1、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认知。“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去年的树》时,我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同桌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学生在读课文时,去感受小鸟和树之间的深厚友谊,感受小鸟寻找朋友的焦急……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心情,也就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悟。

2、倡导探究式阅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定势,但在训练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时,却要突破阅读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教师应重视阅读期待、反思、批评,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同学的回答、对老师的说法,甚至对教材都可以质疑。如在学习《搭石》时,有学生提出“清波漾漾”应改成“清波荡漾”。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再翻阅工具书,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学生知道了,“清波荡漾”和“清波漾漾”的意思相近,但是作者用“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来形容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这两个词语后面都采用了叠词形式,读上去感觉琅琅上口,增强了课文的美感。允许学生说出不一样的看法,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探究、爱发现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终身有益。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已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改进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自主设计评价方式。在教学《扁鹊治病》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找到了扁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的句子。我不是要求学生怎么读,而是把选择读书方式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我们来读读,你们想怎么读?”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师生商议后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方法――分角色合作朗读。
要实现有效的学习、合作和探究是有效的方式。合作学习优于个体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训练学生由有序合作开始,要使每一个学生有效发展,高效思考、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有成员间的合作探究。这样,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同提高。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也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帮助乌鸦喝水,可这些方法可行吗?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自己提出的方法,有可能并没有考虑全面,在其他同学表明他们的观点后,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再如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棉花姑娘请了燕子、啄木鸟、青蛙来给她治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棉花姑娘的心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老师让学生同桌进行分角色表演。在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后,教师摇身一变,带着头饰成了棉花姑娘,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一起表演对话情景。教师非常投入,与一年级孩子在一起,就好像成了她们的伙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和老师、和文本融为了一体,那种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着。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放开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的任何阶段,其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统一在一起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在“情”字上下功夫,竭尽全力挖掘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文章,使之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的“英勇跳崖”部分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依据、找答案,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理解五壮士当时的壮志豪情。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并完成尝试性句式练习:“五壮士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学生说出了多种答案,如“对的忠诚、对胜利的喜悦、对敌人的仇恨、对生命的留恋”等等。我把这些答案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让学生自由站立说出自己所支持的答案及其原因。顿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争论激烈。教师恰到好处地对比、讲解,最贴切的答案“对胜利的喜悦、对敌人的仇恨”就很自然显现出来。再通过深情朗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仰之情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这些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成为一股股强大的推动力,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交流具有三维性,教师的情、学生的情、课文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为一体,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教师自己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课文中的角色”的体验,营造一种教师、学生、作者最佳情感境界,使学生产生一种新感受,激发热情的情绪,忘我地学习,主动地探索、研究。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稚嫩的心灵,但愿我们能将自己的智慧注入每一个铿锵的词汇,每一段深邃的文字,形成小河流水,潺潺然流淌于孩子的内心,让每一个孩子因为文字而变得美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