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新课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有效教学深思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7473 浏览:241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材的多种版本并存,为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空间,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引发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新一轮改革浪潮。尤其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当下的教育工作者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的效率?
有效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着重大的意义。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投入产出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为一名长期坚持教学第一线的的,通过不断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如下探讨:

一、课前导入要新颖、精彩

堂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教师的课前情景导入就显得格外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这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实效

成功的课前导入能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其产生求知的。如果接下来利用历史学科知识联系紧密的特点,教师能够适时地,有层次地设问,就能使学生的兴奋情绪持续下去,学生仍然保持探究的状态。这时就要求教师的提问,需要有思考性的回答,所以解决“如何教,怎么学”的问题,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人”,这对于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重要的。

1.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

首先: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兴趣越大,学到的东西便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多媒体教学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的不同形式,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展示给学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扩大知识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创设虚拟历史情境、提示主题,激发探究兴趣

一个难度较大但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并还能从中引出另一些问题。所以,我们针对一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主题提示、创设虚拟某种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三、改革教材内容表现方式,激活学生的实效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而缺乏趣味性;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抓住同学们的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不要将学生认为“冗长”和“缺乏生动感”的结论、结果告诉他们,应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史料介绍等方式给他们展示更多的历史现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并得出结论。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课上的前卫而具有现代气息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了解的、才能使历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求。教师对课堂训练进行点拨讲评时也要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不能面面俱到,每条题目都逐一讲解,浪费学生大量时间,也不能仅仅是报答案,不做任何解释。而应当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注意分析原因、点拨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性错误,可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以个别辅导。当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训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四、合理利用插图,提高历史教学目的性

历史课中的许多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这些插图刺激性强、变化性大、形象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图来突出重点。

五、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促进知识有效链接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化为课程开发者,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赋予教材以个性化的意义,教师要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施教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把教学内容合理地调节、整合,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感觉知识完整的美。比如,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课文有三个标题“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我在讲解的时候,把它重组为“日军的侵华与暴行”、“中国的抗战”两大标题。“中国的抗战”又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的敌后战场、中国战场与国外战场。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对日本的侵华与中国的抗战一目了然。再比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时,提问学生: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会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注意课后作业布置,使学生继续探究

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脑海中的问题似乎都找到了应有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心理的中断和学习历史热情的消失。要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维持下去,就应该使探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强化。教师不妨尝试每节课后设置一个小小的话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和讨论?比如:1.末代皇帝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后,下场如何?

2.你认为洋务运动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总之,教师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责任人,有效教学交给教师的是一片极富有创造性的空间。学生在有效的历史学习中,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不会感觉学习上的压力,所学所思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实用的。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探讨及实践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