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数学重视数学语言训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4707 浏览:1091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看做是数学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采取各种述说形式,有效发展学生数学语言;借助操作活动,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语言 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而数学思维的工具便是数学语言。因此,要卓有成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务必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这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语言的培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看做是数学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一、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悟能力。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语言的特点之一,所以,数学阅读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确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每一个数学概念、术语、符号都有它精确的含义。数学教材或数学教学,拒绝让人产生歧义的含糊不清的词汇出现。要实现对书本内容的本真理解,必须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符号和术语,正确根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所以,数学阅读务必细致、认真,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教好数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使数学不再难学,笔者认为必须切实重视数学阅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书读得多的人,其理解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肯定要比书读得少的要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天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而简明、清晰而连贯,并富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素养,运用教师语言的影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形成施加正面影响。例如在执教苏教版《数学》教材中“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笔者利用“24×25=?”这样一道题教给学生一种算理:24×25=6×(4×25),是根据以前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笔者讲解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呢?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提出用乘法分配律也可进行简便计算:24×25=(20+4)×25。学生述说,教师倾听。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巩固了算理,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语言训练的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采取各种述说形式,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1.多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能够让同桌之间、小组范围内、全班同学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畅所欲言。小组讨论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就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交锋、碰撞。这样,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与倾听的机会,既有面对小组成员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述说的可能。学生为了表达本组讨论的意见,更加主动地倾听、思考、组织语言,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鼓励同桌进行交流

自由交流能够实现与同伴分享,获得同伴的支持、评价与修正,并触发思维灵感,进一步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与小组交流相比,同桌交流更为快捷。同桌交流不失为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一种捷径。尤其是新授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需要用语言适时地总结规律。如名数之间的转化:3米4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3米就是300厘米,300厘米加上4厘米等于304厘米。通过同桌间述说、倾听、纠正,学生的表述更流畅,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能在同桌的引领下,逐步掌握叙述的方法,正确地解答问题。

3.把小结的权利留给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小结。小结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教学的要点,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与归纳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进行一番训练后,适时让学生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与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在回忆、梳理之后,踊跃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虽然话语简洁,却能紧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把小结的权利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四、借助操作活动,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动脑和动手的协调统一的活动之一便是操作,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知识的内化及其相对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依赖语言的表述逐步内化。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陈述操作过程,表达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理解、操作、表达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笔者在执教“分数乘分数”时,通过创设分西瓜、分饼等生动情境,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折、分、画等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感悟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学生亲历了操作与探究的过程,很好地借助图形语言领悟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能利用这一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一方面,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安排学生有条理地述说操作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成内部的思维活动,进而快捷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综上所述,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根本任务源于: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它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思维碰撞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邵光华,刘明海.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王建军.关于数学语言的一些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