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渗透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33498 浏览:1557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具体做法: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要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注。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因素 后进生
当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掌握了某种技能,但最终却对所得到的知识与技能没有热爱之情,甚至十分厌恶,那应该是教学的失败。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甚至有些数学教师认为只有在语文、史政等学科教学中才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数学教学则可有可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见解。

一、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敞开心扉,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教学的来自于教师本身。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情绪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很多教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持高涨的情绪,教学语言要富有和感染力。但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语言更需要有感染力。因为数学课本身不像语文课那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自身的情绪因素,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创设富有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近朱者赤”的同化效应。当每位学生都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进而转化成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有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心情舒畅地走进课堂,满怀地组织教学,启迪学生,此时,学生的情绪也会不约而同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在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主动状态。相反,当你在工作或家庭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你的情绪必然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带着一种暗淡无光的情绪走进课堂,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种“近墨者黑”的负面效应。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呢?
然而,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是普通人,会受到来自家庭、工作、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问题,面对这些压力和问题,教师也会跟普通人一样情绪失控。但好的教师不会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每次在走进课堂之前我都用一面镜子照照自己,不只是看自己的衣着是否端庄大方,更多是在照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不是愉悦,有没有把不开心的事情放下。如果教师当学生是自己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每次进教室之前我都会问问自己,我该怎样面对孩子们。每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开心,只有责任,只有对他们无私的爱了。由于每一个教师对待问题和承受压力的不同。有的人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由自主地会把生活或者工作之中遇到的挫折压力等诸多的不开心的事情带进了课堂,如果在课堂里有的孩子无意点燃了老师压抑情绪爆发的导火索,那么就会出现非常不和谐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我想首先老师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宽厚的胸怀,才会有对学生无私的大爱。那些不协调的现象就不会发生在这些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们都是灵动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头脑,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身边的一切。只要是真心爱他们的,他们又怎能忍心伤害老师?如果老师是真心爱学生的,那么老师又怎么忍心体罚无知的孩子?因此,教师的良好情绪源于对孩子们的大爱。

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高水平教学不是靠硬性灌输,尤其是对推理性强、抽象的数学,更忌强加于人。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在课内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又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理性的教学效果。

1.发掘趣味性

如何让抽象、枯燥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认为,数学的趣味性是要靠老师发掘的。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可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能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吗?学生感到自然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可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感慨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习情绪很高。又如讲《等比数列求和》时,给学生讲故事: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太低了。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2■+2■+2■…+2■=18446744078709551615粒≈527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产量。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数列求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2.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

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接着向学生介绍:早在十五世纪人们就采用“+”和“-”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箱子上,画上“+”来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的是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相应的数学概念可使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并能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

3.数学的抽象美、逻辑美

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学生通过鉴赏,无不感到激动,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给学生讲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时候,摆放好十字或双十字的时候,解决和思考的不仅仅是问题,用心体会还能发现:原来这么抽象的多项式也可以通过这么美的方法进行分解。讲到平面几何证明题目的时候,通过探索分析直至最终解决,再写出其中详细的推理过程,步步有理有据,把整个思路完整地表达出来,谁又体会不出其中逻辑推理的完美呢?再如,给学生讲到线段的黄金分割的时候,单从线段被一点分开变成三条线段,其中还看不出来具体的美。但是通过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黄金分割的时候,如可以展示黄金矩形与一般矩形,黄金三角形与一般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比较黄金分割到底美在哪里?若有人让你给他拍照,你该把他放在取景的什么位置,拍摄的照片才会好看?舞台报幕员一般都喜欢站在哪里?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之中处处都有数学之美。标准体型的人两臂伸直左右手中指之间看成线段,左右肩关节看做线段的点,并且亲身示范给学生看,让他们亲眼看到或想象到黄金分割的美。通过这些从理论到现实的例子,学生能发现真真正正的数学之美。讲到轴对称,最容易通过图片展示或者讲解,北京的建筑大多讲究对称的美,而上海的建筑很少有这种对称之美。这可以启发或激励孩子们有机会出门旅游的时候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以自己的身体示范轴对称之美。两只胳臂如果不一样长,或者两条腿不一样长,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具有轴对称之美吗?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情或者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之下理解并掌握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这本身就是数学之美。孩子们在欣赏理解数学之美的同时就会更加热爱数学,从而敢于挑战一个个难关,在不断碰撞之中,思想的火花便会绽放耀眼的光芒。

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献身科学的优秀事迹,叙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艰辛与欢乐,给学生以深刻启迪,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甚至由此产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勇气。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可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典故: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寻找“外星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案等。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案(像教科书封面上的图案),若宇宙人是“文明人”,则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给学生介绍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美国第12任总统加菲尔德也提出一种巧妙的证法,至今证法有400多种。通过介绍,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加强对后进生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对于优秀生和后进生,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调查发现,课堂教学中后进生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表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恰当的处理。改变对后进生的态度,增加对后进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耐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

1.认知坡度让后进生受到尊重

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试探性转入主动性,希望有成就,能胜任,获得赏识与高度评价。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对于优秀生,认知上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扣紧“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丰富直观教材,以保证学生获得成功。要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将一个较远的“大目标”通过一步一步设置为较近的具体目标来达到,为学生设置成功阶梯,当学生达到目标时应及时进行鼓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成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教师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非常重要,学生若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数学更感兴趣。

2.语言激励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

教师不应吝啬“激励语言”。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自身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要常使用表扬的词语:“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正确运用“激励”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倍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有了学习,何愁他们不主动学习呢?上数学课时,我采用不断激励的方法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首先,对敢于发言,哪怕是说错了的学生,以及一贯纪律很差但在本课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好学生,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能充分地调动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两个星期以后,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发言更踊跃了,学习风气也有了明显好转。总之,正确使用激励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主动学习的。

3.搭建师生情感的桥梁

热爱学生,就等于塑造学生。我教过的一个“差班”,由于基础很差,学生大多数对学习没有信心。为此,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全体学生建立感情。当我走上这个班的讲台时,首先问学生:“大家认识我吗?同学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学习数学?”同学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看似很简单的谈话,但在学生看来是给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接着又以鼓励的话语指出他们的缺点和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都很聪明,但平时不愿意显露自己的才华。可是,老师上课时最希望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像‘八仙过海’那样‘各显其能’,更希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彼此切磋,产生共鸣,不知道同学们能否满足老师这个小小的心愿呢?”同学们的回答很坚决、很果断。这一番谈话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此时,在师生之间构建起情感的桥梁。由此可见,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达到情感交融,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总之,数学教学一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表明:情感是左右教学的巨大力量。只要教师能挖掘自身因素,就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和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冯克诚,于明,程方平主编.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十一部分“非智力因素利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P777-793.
王铎全主编.教师之友.文汇出版社,心理篇,普通心理学部分,P597-6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