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深思

更新时间:2023-12-26 点赞:7386 浏览:230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生本理念”是与传统的“师本理念”相对应的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本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生本理念首先要深入领会生本教育的内涵,其次要关注课堂练习在落实生本理念中的重要性,第三要加强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联系,最后要深入开展学生探究与交流活动。
关键词:生本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正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课堂,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落实以下几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回归理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深入领会生本理念的内涵,将生本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来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关注形式,没看到深藏在形式之后的理念。于是乎,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斑级展示等纷纷涌人课堂,成为了每节课的教学必备环节:课前学生“学”得认认真真,课堂合作热热闹闹,班级展示形式多样,学生的积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618jyw.com
极性似乎一下子调动起来了。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这种“新型”课堂氛围之中时,却发现学生的嘴上功夫进步很快,手下功夫却经不起检测。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融人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他们只拿来了生本教育的一些形式,没有真正领会生本教育的内涵。教师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学习者,更是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当我们接触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时,要让它为我所用,不能“邯郸学步”。只有深人领会教育理念,把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恰当地运用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用理念去指导教学,在教学中践行理念,方能发挥理念的作用,打造高效的课堂。

二、积极发挥课堂练习的作用,形成动态变化的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教”的作用渐渐弱化,但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的“教”。新知识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和“再创造”,才能成为学生内化的知识,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而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要想处理好知识教学和课堂练习的关系,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组织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推理、验证、归纳、概括,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促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从而有效进行知识教学,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有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这样才能完善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夯实四基,发展能力。

三、以课堂预设为基础、生成为导向,创造有序教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中教师充分的预设是其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并且,教师要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相辅相成,才能既拒绝无序教学,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复习》一课,教材中为了突破“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难点,给出了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网络图。笔者在教学中不是直接把网络图呈现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图形,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自己想一想、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移一移。结果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对6个图形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根据图形特征进行排列的,有根据难易程度(学习顺序)进行排列的,有根据公式推导过程进行排列的,有根据公式间的“种属”关系进行排列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发动学生把知识串联成网,自我构建认知结构。学生不仅能够很清晰地说出这几种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把梯形的上底不断缩短,当缩短为一个点时,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所以梯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很相似。”这显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既然学生都想出来了,教师不能就此罢休,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梯形上底不断缩小,逐渐“变成”三角形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面积公式,启发学生思考:实质上,当梯形上底缩为一个点时,上底就是长度为O,这时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就变成了S=(0+下底))*高/2,也就是S=底*高/2,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这里没有教师精心的预设,就难以进一步在公式上建立联系,也就没有这样精彩的生成。

四、深入开展探究与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学除了传授一些数学知识外,更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了建议: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本理念深入人心时,很多教师积极实践,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把自主探究与个体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有机结合,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不少教师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和个体交流,但缺少深人引导,这样的交流只是浅层的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真正得以提高。我们要拒绝这样的浅层交流,做到既尊重学生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数学课堂中就要正确把握个体交流与班级展示的并行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维得到激活,在个体交流中思维产生了碰撞,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这样在全班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思辨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思维得以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