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语文教师谈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改态度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5235 浏览:142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的风潮已经渐渐平稳下来,然而,教学仍旧在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那么,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广大的一线教师又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呢?他们是否已经适应,是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否在不断地吸纳和创新呢?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广大教师多有交流,对新课改也多有思考,现就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师的态度做一个粗略的介绍,以反思一线教师的多种处境。
第一,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且虚心学习不断进取。这部分教师往往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他们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是令人敬佩的。而他们以上这些优点在突如其来的新课改背景下却有另外一种表现。新的理念和教学手段让他们措手不及,无以应对。新的内容和要求颠覆了他们的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教了这么多年,突然不会教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跟着走:跟着领导的会议精神走,跟着考评细则走。领导在会议上提出要打破旧有的课堂布置,要增加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于是,他们就将学生的课桌重新进行调整。然而,小组间的讨论却不知如何进行。他们也会有疑问:这小组间有啥好谈论的,然而,他们又否定自己的疑问,让自己的怀疑消失。他们还会按照考评的细则走,对教师的考评就如同对学生的考试,是绝对的指挥棒。他们会认真地按照考评的细则来要求自己的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到学生考察都亦步亦趋,如履薄冰。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仅仅流于表面,认识不足,理解也并不深。例如,在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上,原来的说法是工具性、思想性,而现在则改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么改有何深意,又该怎样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他们却思考得不多。认识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他们课堂的尴尬,以至于他们仍然在课堂上将课文如同生物课一般进行解剖,仍旧将主题的完美作为教材的唯一标准。他们对三维目标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在教法上照葫芦画瓢,只能学个样子。他们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学习流于表面,却又失去了自己原来的风格,丢掉了自己使用了多年的教法。结果学来学去,学习得似是而非,终日抱怨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却不会教了。
在笔者看来,这次的语文教改有点“得意忘形”的意思,它更注重教育理念的转变,而彻底打破了旧有的教学模式。打破陈规的目的是为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能明白这一点,学习就只能是随波逐流,反而疲惫了自己,迷惑了学生。
第二,还有一部分教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创造力。他们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进取意识,主动担当了新课改的重任,率先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始新课改的试验,并乐此不疲。
他们倡导平等的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对学生的个性有充分的尊重。他们是新课改中最为强势的对传统教学的批判者,在教学中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最彻底的改革者,是新课改中最激进的因素。他们乐于也善于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新课改中涌现出的明星顶礼膜拜,很虔诚地去听名家的公开课,参与讨论,并在自己的课堂上付诸实践。这部分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主动地将自己定位于新课改的代言人,以谈论新课改为荣,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嗤之以鼻,甚至瞧不起那些老教师。
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动力,也是新课改的主旋律。但他们也存在弊端——过于浮躁追求名利的心态让他们对新课改的精神缺乏实质性的理解。过于激烈的批判精神让他们看不到传统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同老教师亦步亦趋的学习效果一样,很多时候他们的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往往只看到了课堂的热闹和“精彩”,却有“哗众取宠”的嫌疑。课堂作秀已经是饱受批评的新课改弊病了。
最后,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表现得比较冷静。他们热烈地欢迎新课程的改革,本身就具有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其实,这些理念并非突然提出来的,而恰恰是许多教师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教学精神,只是在原来的教学环境中没有得到鼓励和提倡。他们有比较独立的思想,对《语文课程标准》采取审慎的态度,从中吸纳先进的、科学的思想而又对它的偏颇和不合实际之处有着警觉。他们属于那种懂得反思的教师,敢于怀疑,又不会盲目的否定,对传统语文采取的是扬弃的态度,既有否定又有吸纳,既有创新又不会失之于形式。
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个环节跟不上就可能导致整个教学跟不上,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致使教育目标和实施效果相互脱节。所以,关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生存状态就是对整个课改的关注,也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刻反思。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也方便我们继续改进我们的教学。新课改贯彻了先进、、平等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方式由原来的封闭性过渡到开放型教学,在知识的贯彻上也融合了当前学术界的新思想和新内容。所有的这些都在考验着广大教师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