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情境数学教学中“理由情境”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5806 浏览:194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意识;能力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以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有时,学生在认知结构中缺乏一些理解抽象概念所必需的具体知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数量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别、抽象、概括,从中分析出共同性质,舍弃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引入新的概念。
例如,《二面角》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了“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面直线所成的角”等概念,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系列:“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面直线所成的角’又是怎样定义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当教师说完上述问题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看两个例子。
例1.
镜头一:淡蓝色的地球。(图片)
镜头二: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录像)
镜头三: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最后画出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平面相交成一定的角度。
例2.
镜头一:人走在坡度不太大的桥上。(录像)
镜头二:人在爬山。(录像)
镜头三:攀岩运动。(录像)
镜头四:演示下面动态图像。(让水平面静止不动,坡面在不断变化,目的是让学生看到,在生活实践中,有许多问题要涉及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角的情形。)
最后,通过类比给出二面角的定义。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新旧问题间架起了一座“认识桥梁”,从而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2.通过具体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已经具备学某一新数学知识的有关知识,但这一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大容易被学生感觉到,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来创设情境。例如,在物理课上学习《离心力》时,学生从老师的实验中看到飞轮转动时,它上面的泥是怎样向四周飞散的,于是引起问题情境,因为这种现象与学生已学过的向心力现象有矛盾。

3.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认识最牢靠的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作类比,那么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地掌握。而现代的教学手段很容易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或模拟与课堂之上。

4.通过设疑、揭露矛盾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数学负数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学生记分,结果出现数不够用了,怎么办呢?由学生的疑问来引出问题,从而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而且体验了从生活中发现、“重新创造”新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创设问题情境。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识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志萍.情境创设.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第二十二中学)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