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华裔《喜福会》之21世纪华裔妇女新身份寻求基本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0325 浏览:368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身份寻求问题已经成为了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个人的种族,文化,性别,语言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归属时,身份危机常常会发生。尤其对处于双重身份下得美国华裔妇女们来说,她们的身份探求过程更是了历经艰难险阻。随着美国华裔妇女们在各行各业开始崭露头角,因此如何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也成了当今美国华裔妇女们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
关键词:华裔妇女身份寻求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目的
无论是从从社会学还是人类学的角度看,美国华人得发展史可以说是华人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环境中为了生存需求也好,内心需求也好,不断调整其身份以更好的融入社会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融合过程中,美国华人必然会经历身份认同这一困境。身份寻求必然受到美国、中国、中美关系、美国华人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随着美国华裔妇女们力量的壮大,它对美中社会、美中关系以及美国华人社会自身也将随之产生明显的反作用。所以美国华裔妇女们认同问题的研究,对认识和理解美国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及发展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趋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与其主要作品
2.1简介
谭恩美,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代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于32岁开始小说创作之旅,1987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问世,于1989年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轰动,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地位。

2.2 代表作《喜福会》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四个性格迥异的中国母亲们抛弃原本的中国家园,带着希望移居美国与其各自的女儿们一起生活的经历。一个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的母亲们,一个是从小接受西方文化的女儿们。作为第一代移居的母亲们,永远无法抛弃与中国的血脉情深。女儿们却是在美国的主流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她们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化碰撞带来的疑惑与无奈。小说以母女之间的冲突,矛盾,感情纠葛为主线,叙述了女儿们在找寻自己身份过程中,经历了婚姻和工作的挫折后,认同母亲,倾听母亲,接受中国文化,实现了种族和性别身份的重构。
第三章 双重身份下的华裔母女身份寻求的心路历程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一方面追求者和平与自由的美国之风,一方面心里始终眷顾着传统的中国情结;作为她们的女儿,本身更难权衡两者之间的平衡,只能不断的在两种文化之间挣扎着,她们一心希望能融入这他乡文化,却由于无处不在的和性别偏见,使她们似乎怎么也无法跨越这条美国白人与她们之间的鸿沟。这一两难境地在心理和情感上给她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或主体分裂。然而,也恰恰是在这寻求自己的艰辛历程中,得以重新构建出新的身份。

3.1歧视与压迫下的母女

美国本身就是以欧洲白人为主,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美国对少数民族始终存在着一种歧视的态度。在美国移民局的报告中,有这么一串数据:中国人到达美国的最早时间是1820年,但是第一位中国妇女梅阿芳到达美国却是在1834年,更讽刺的是,她竟是以一件“展品”的身份到达美国的。美国人把她当做一件展品,供纽约的女士们“欣赏”中国服饰的不同风韵的。1943年,《排华法案》终告废止。但美国人传统的思维却不会随着法案的终止和终止,白人对华裔女性的刻板成见遍及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说中的中国母亲映映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丈夫给她取了个新名字贝蒂,还获得了新生日,但她始终没有得到过美国人的承认。小说中的露丝,在第一次与他的白人男朋友的母亲的见面中乔丹太太极力反对露丝和自己儿子和婚事。乔丹认为露丝假如和自己的儿子结婚,会严重影响到儿子以后的事业前途与生活。

3.2性别歧视下的母女们

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不平等问题一直都存在。更何况对身处异乡的美国华裔妇女们来说。这种不平等对待,性别歧视更是变本加厉。《喜福会》小说中母亲映映的经历是女性受到男性权威压迫的最好写照。,她曾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平日也是“厉害”得很,对一切感觉良好,好得听不进任何其他的话语。这一切却在嫁了第一个丈夫之后变成了永久的回忆,面对丈夫的背叛,作为妻子的映映只能默默忍受着,“我开始变得心灰意懒,成天披头散发就像落水鬼一样,我干脆把衣服覆盖在镜子上,脸镜子都不愿照了。”文中的这些描写似乎很明显了映照了那时女性的地位,一切似乎是为了男人而活。
第四章 走出阴霾后的身份建构

4.1民族文化身份寻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代表着是传统中国身份,曾经试图以自己的中国文化传统构建新的自我身份,但这个过程使她们倍感艰辛。女儿们与母亲相反,向往以美国文化传统构建自我的身份。她们在两种文化的冲击下煎熬着,最后在母亲的帮助下,母女们在经历了三个身份构建阶段:母亲们的传统中国身份,女儿们曾向往的美国身份,到最后她们走向融合,构建出一个新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
4.

1.1传统中国身份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学说对女性歧视和压迫的集中表述是“三从四德”。三从四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不仅剥夺了女性的自主权,使她们处于一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思维,使得喜福会中的无论是母亲们还是女儿们,都饱受了这枷锁所带来的痛。映映任凭丈夫改了自己的名字,出生日期。将自己喜爱的的中国服饰藏起来一直忍气吞声,逐渐失去了自我。
4.

1.2 美国身份

在女儿们的成长中,她们亲眼目睹了作为中国女人们的母亲受到的各种歧视与压迫,于是她们害怕成为跟母亲一样的中国女人,她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中国身份,她们努力想做一名真正的美国女性,希望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精美在青少年时代就不愿意自己有任何的中国特征。她们不约而同的想要和中国撇清关系,打心眼里看不起恪守中国文化的母亲。薇弗莉在拿了棋艺的冠军之后,母亲带着她四处奔走相告,引以为豪极了,然而她却不领情,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羞辱。女儿们完完全全地接受着主流文化,否认自己同母亲一样是中国人,妄想能融入白人社会,事实却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她们始终是白人眼中的“他者”,始终处于一种“边缘人”的民族身份。
4.

1.3 美国华裔身份

正因为母女间的这两种的文化冲突,才使得她们彼此进一步了解了对方所代表的文化。女儿们意识到自己虽然是生在美国,接受的也是美国式教育,然而心灵深处依然根植着中国文化,她们的根在中国。在自己身上除了美国文化外,还有中国文化。同时,母亲们也理解了她们的女儿,体会到了她们无法像想象中那样成为一个美国人,很好的融入这个白人社会,相反却受尽婚姻的痛苦,始终被视为“边缘化”的的无奈。母亲逐渐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们在女儿身上只看到美国性的一面,而未能看到自己无意识中赋予她们的中国性。而对于自己,她们也认识到,作为移民美国的中国女性,要在将两种民族文化加以融合,才能使自我身份走出阴霾,构建出新的自我民族文化身份。
结语
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给读者描述了母女们因双方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与身份产生了矛盾,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的同时,也使得母女俩失去了自我,产生了身份危机。随后在母亲的帮助下,母女俩最终意识到只有缓解了两种对立文化之间的冲突,使两者得到融合,这才是建构一个新的华裔女性的身份的基础与关键,才能使自我身份得以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中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谭恩美,《喜福会》,许清友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0
王家湘:“浅谈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之主题”,《外国文学》1993年第2期73一78页。
[3]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解读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 张良红(苏州大学)
[4]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还华裔的心路历程——张金娣(黑龙江大学)
[5]重构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策略——论《女勇士》中“木兰从军”的改写——张传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