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新领域一把语言教学新领域“钥匙”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19154 浏览:835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觉得,中学生善思善变,思维活跃,课堂争辩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切合他们的学习心理。只要真正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及相关内容,体察学生的心态与学习心理,或者思想内容,或者文字表达,大至通篇结构,小到字词句,都可以找到争辩点。以下,我就以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去争辩而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置对立面,引发争辩点

要鉴别,就得有对立面。譬如杜甫的《石壕吏》一诗中开头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如果只是一般地说,这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发生,学生就难以领会这一开头简洁明快的妙处。因此,在教授这一课时,我就自己改写了一个开头“暮投石壕村,村人待客勤。老翁备酒肴,老妇忙献樽。忽闻犬吠急,悍吏夜捉人。”学生一听,立刻议论纷纷。通过争辩,大家认为:改写的开头不真实,而且很多话与全诗主题不符。而原诗一落笔就进入正题,显得简洁明快,烘托了紧张恐怖的气氛。这样瑕瑜对照,问学生孰优孰劣,学生就能更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种种好处。

二、讲究提问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争议的问题,这样可促进思维,引发争辩。不要提那些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或书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不要提那些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例如,我在上《孔乙己》这一课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自认为很好的问题:“读悲剧时,人们心里往往很难过,会流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眼泪就流不出来,这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得好,这是因为包含着矛盾,学生不进行比较、分析,是回答不出来的。有经验的教师常常用这种办法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鉴别能力。

三、讲究回答艺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于学生的质疑,也要讲究回答的艺术。一般不要直接把答案和盘托出,而要采取启发诱导方式,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学生平时对“桥”知识的积累,问他们平时还见到过哪些类型的桥?他们和石拱桥相比较有什么优缺点?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争论的基础上,我及时点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使学生会很快理解了教学重点——中国石拱桥形式优
美,结构坚固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让我们班的语文
课代表刘××同学到讲台上对我的板书进行修改和设计,这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修改能力和创造才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鼓励学生辩难老师,表达真知灼见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一些教师一般都认为描写荷塘和月光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但我们班的好多学生说,不对,第三段才是重要呢!他们的理由是:纵观《荷塘月色》,全文流淌着一股在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喜悦的思想泉水。这股泉水的源头就是来自第三自然段。明明哀愁何来喜悦?是作者面对幽静的环境想超脱现实。这意念(不去想严酷的现实,且欣赏荷塘月色)产生了喜悦。但现实是超脱不了的,所以,喜悦只是淡淡的,而这淡淡的喜悦也不能把哀愁冲刷干净,所以,仍留有淡淡的哀愁。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不正是由于这个第三自然段定下的吗?我认为学生的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师对学生换个角度去探寻文章的重点的态度,应给予表扬和肯定。
在写作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在布置学生写读后感的时候,有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对一篇原文只能有一种感想。说明白点,就是只能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感”去“写”,否则就是跑题。例如,阅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写读后感。老师说,应从“取得一点进步就是不容易的”去“感”才算切题。而对于这篇短文,同学的感触挺多。有的认为,从“做事应有认真精神”去写,有的认为从“要正视自己不足之处,不要气馁,要积极上进”去写,有的认为从“做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事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去写。经过师生争辩,达成共识:只要是有感而发的,又表达得明白通顺,这样的读后感就应该是好的。个人的思想、经历不同,对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件事情)的感想就可能不同。人们常说:“触景生情”。同一个景,不同的人见了所产生的感情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同样的道理,个人的思想水平、实际经历不同,那么,读一篇文章以后的想法又岂能完全一致呢?感想应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不是对文章的某一点发生共鸣,而是硬找一个不真实的感想来写,这篇文章一定是写不好的。
由此可见,课堂争辩作为叩开语言教学新领域的“钥匙”和通向语文教学新高度的“阶梯”的独特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了。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十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