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学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7175 浏览:22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培养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一、确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人本主义教学观则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教师应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扬主体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质疑问题、敢说敢议,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首先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动机是一种内驱力,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自主学习需要的一种内在激励力量。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自觉自主学习的教育,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立足于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教师应借助各种途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意志。如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事迹,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依赖、畏难心理,充分认识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给予“你能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唤起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起“说我行,我就行”的自主学习勇气和自信。

二、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完全靠他人的传授给予的,而是主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地构建培育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参与,而要保证他们有效参与,又必须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善于参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1、尝试参与听

心理学表明:人在注意某种事物时,大脑皮层将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神经细胞兴奋最高,人的接受能力最强,所以要帮助学生学会听的方法。听时精力要集中,要听懂,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抓住重点听,抓住关键记。从听中悟法,从听中悟关系,从听中明算理。如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口述应用题,让学生分析;口述概念让学生判断;口述式题让学生计算;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2、尝试参与看

看书自学,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理解,帮助巩固的重要手段。但小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培养阅读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龄学生,分别采取先讲后看,先练后看,先看后议,边讲边看等不同的训练。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先组织了大量的实例归纳出概念,再让学生看书,然后围绕单位“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等问题展开讨论。而在教学小数乘以小数时,先让学生看书,然后提出“为什么在小数乘法中,被乘数和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向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上都有,学生在看书、思考的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3、尝试参与动

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又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设计学生的操作和教师的演示,使学生能在动手中积极思考,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的主人。在教学基本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觉得第一节课的教学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平均数”的基本思想,进而得出求平均数的规律。但由于教材中例题是求6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无法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我就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设计了三张分别为3、8、10格的纸条(每格长度相等且有标记)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并实际进行剪接、演示“移多补少”。同学们从上述过程中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是“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移多补少”,使他们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科书上的例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在教学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让学生拼一拼的方法,让学生把二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在一起,组成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在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三、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所谓学法指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在具体的学法指导过程中,教师的创新示范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让学生自主性的进行超前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学潜能的一种途径。但教师在课前示范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的示范指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一般可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读,弄清教材中的每个数学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并理解教材是例题的各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的习惯。例如,阅读什么叫分数,就必须弄懂什么叫单位“1”,什么是平均分、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才是注重理解,才能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阶段:引读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就应着重通过设置阅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难点之处多思考。例如:在阅读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就提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关键是什么?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1)弄清题意,找未知数并用X表示。(2)找出应用题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3)解方程。(4)检验,写出答案。学生掌握了以上四步,就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规律,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放”“从教到学”的归宿,这时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的进行自主学习了,并且学生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