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课时《项脊轩志》教学构思(第二课时)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6960 浏览:221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目标】

1.探究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2.理清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引导、多媒体(自制PPT)、分组讨论。
【教学准备】

1.教师要熟悉班内小组的状况,问题回答要随机,不能光提问“中心发言人”。

2.本节课由三个大探究题组成,必须有探究成果,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适当地做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文人多雅趣,不仅表现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方面,还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文人大多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因为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再次去看一个文人——归有光,看看他的居所——项脊轩。

二、整理文章结构

提问:文章有一个句子,能够表达这篇志写于两个时期,请找出来。
明确:“余既为此志,后五年……”据此,将文章分开:第一部分(1-4)为主体部分,第二部分(5-6)为补记部分。
归有光8岁丧母,9岁能文,由祖母抚养成人,29岁又丧妻,人生旅途颇为坎坷,写主体时18岁,写补记部分已在35岁中举以
后,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文章两个部分时间跨度16.7年,十几年的时间可以使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步入中年人的行列,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慨叹呢?

三、赏析探究第一段

探究题一:修缮前后的小屋具备怎样的特点,作者身处其中有怎样的感受呢?什么情感?

1.提问:“旧”的含义?

明确:“旧有的、原来的”,使文章流露出一种怀旧之情。

2.提问: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修缮前、修缮后。

3.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寥寥数笔,点出项脊轩在修缮前衰败、阴冷、凄清的气氛,为文后修缮后的样子做反衬。

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弥补了零落惨败的缺陷。
借书满架——弥补了狭小冷寂的缺陷。
修缮后的小屋具有三个特点“明亮、幽雅、安静”,相对应的句子有: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
寂寂。
作者陶醉于“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作者“多可喜”的情感。

四、研习二三段

探究题二:三件事都是写悲,在情感表达上是否一致?

1.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段写了哪几件事?共表现了哪几组人物?

(1)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
(2)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
(3)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共表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
母亲。
三件事都是写悲情,但在情感表达上又不一致。
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在客观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
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只有泪无声,含蓄而又节制。
思母亲,“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大的期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增加,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对祖母思念之情愈深,愧疚之情愈浓,感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泄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由压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渐至悲不自胜。

五、研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一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段小小的插曲,写了“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两件事,写出了书房的寂静清幽,同分家的纷乱形成对比,使“竟日默默在此”显得非常合理。

六、品读最后两段

探究题三:第五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段,写了哪几个片段?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妻子的音容笑貌尽现。
学生讨论一:“或”“时”的妙用。
讨论二:妻子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讨论三: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有什么好处?

七、小结全文

全文的叙事线索:修缮前后小屋的不同风貌—家人轶事—补写丧妻前后及轩中情形—轩中枇杷树。
情感线索:喜—悲—悲喜交加—悲(多可喜,多可悲)。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抒情。
八、作业
苏轼《江城子》情感探究。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