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媚俗流行音乐:社会演唱媚俗化与高校教学文化引领使命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8774 浏览:261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流行音乐的媚俗化,主要是指为了迎合大多数受众的心理需要而降低音乐文化产品的审美标准。今天,文化的媚俗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以流行音乐的媚俗化为例,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探析如何有效的提高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媚俗化 高校 文化使命 音乐
人们经常将媚俗化与现代主义相提并论,现代主义大都指代新意、进步和反传统;而媚俗则意味着守旧和传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媚俗一词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将媚俗化界定为,在某一社会的文化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化发展形态;笔者立足于中国现代社会, 以流行音乐为例,分析社会演唱的媚俗化,以及各大高校在文化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文化引领作用,正确引导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媚俗化”概念的界定与举例

1、“媚俗化”概念的界定

“媚俗”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该词的理解和用法也不尽统一。一般认为,该词译自德文“kitsch”,松林伯格认为,媚俗象征着一个大量制造文化的时代,它是所有赝品的缩影;罗森伯格认为,媚俗是已经建立起规则的艺术;有预期的受众,可以预期的效果和报酬;而《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将其解释为,投大众所好的没有美学价值和艺术或者文学作品。为此,人们大都将媚俗化等同于伪艺术,然而,也有很多学院派的艺术家意识到媚俗艺术中含有的可以被高雅艺术吸收的元素,并通过从媚俗化艺术中提取素材,使高雅艺术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在今天的音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向学生分析和界定关于“媚俗化”的概念,确保学生音乐学习和创作的把握正确的方向。

2、“媚俗化”举例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媚俗化现象存在很多表现形式,随着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外来文化越来越多的冲击,在失去对自身价值观信心的状态下,国内有很多人开始盲目追逐媚俗化的艺术。譬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的摇滚音乐,通过采用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中国式的文化内容,迎合了当时一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其媚俗化主要体现在对海外潜在消费者心理的投机性揣摩;而且,这种音乐艺术,并没有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上的取巧。此外,在中国的建筑、绘画、古董等众多领域中,都可以发现媚俗意识的存在。例如,现代城市建设,标榜“现代建筑”和“地标建筑”;绘画作品中各种讨巧的构图、扭捏的造型、腻人的设色,无不呈现出中国画的媚俗面孔。

二、“媚俗化”的危害与成因

1、“媚俗化”的危害

首先,社会文化产品的媚俗化倾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创造力发展。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 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文化的先进性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文化建设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持以娱乐为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忽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这种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思想,最后必将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下滑,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媚俗化文化产品的流行将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诱发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社会观。“娱乐至死”的口号, 在今天的中国变得尤为流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接触各种不同的娱乐方式,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娱乐方式,对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而音乐产品内容的媚俗化将在很大程度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虽然现阶段的中国,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人们却有着无比空虚的精神世界,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而且将阻碍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未来发展。
音乐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娱乐工具,在全社会中普及范围更广,音乐品味的高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审美水平。为此,各大高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对各种经典音乐的分析解读,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提高对音乐艺术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实践,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不同的音乐作品对其艺术品格加以分析。譬如教师在讲述流行音乐时,可以将当下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自己对音乐的词曲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教师再从艺术角度对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教导学生对于流行音乐,不要追逐盲从,区分大众音乐和各种形式的低俗音乐,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

2、“媚俗化”的成因

首先,媚俗化的流行源自受众的心理需求。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对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高雅文化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层次相差较大,为此,人们便会选择性的接触一些与其自身的话语体系相适应的文化。正是这种低层次的需求,催生了更多的媚俗化产品和服务。而且,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可以氛围“本我” “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大都是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我”是在“本我”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中形成的,受个人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大;“超我”是“本我”的对立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受到“本我”的影响,对媚俗化的文化内容进行接触和传播,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很多媚俗化的音乐,以及各种穿越剧、恶搞剧等大都是迎合了受众的“本我”心理需求。
其次,经济利益的趋势使得很多文化产业不顾社会效益和道德原则,一味迎合受众的需求,批量生产和传播各种文化含量不高,曲词低俗的文化产品。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要想获得最高的经济利益,最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简单省力的做法莫过于以低成本制作满足大多数受众需要的文化产品,这类文化产品的内容,一般都会充斥着性、暴力等刺激性的内容。为此,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音乐欣赏理念,当下,在社会上流行的大量音乐歌词都让人大跌眼镜,没有任何文化内涵,却在人们中间大量流传,音乐的纯娱乐功能被发挥到极致,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将不断降低,也将严重影响人们精神素质的提升。最后,流行音乐的媚俗化的另一个根源来自当下社会上批判意识的缺乏。媚俗文化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形式,源自传统价值规范体系的缺失,社会整体的文化批判意识淡泊,并对所有流行现象持包容态度,加之,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是含蓄和内敛,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人们对社会上流行的时尚和文化,没有理性的价值评价,表现为一味的盲从。高校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的批判意识,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导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而且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抨击低俗音乐,为净化人们的视听世界贡献一己之力。

三、反“媚俗化”已有政策梳理

1、反“媚俗化”的已有政策

首先,针对现阶段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媚俗化现象,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制定相应的政策约束机制,并一再提出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口号;此外,在文化产业内部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次,现阶段很多社会团体以及各大高校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提供智力和物资支持,监督各大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生产,积极倡导和弘扬高雅文化,审视和批判低俗文化。

2、反“媚俗化”已有政策的得失

尽管国家各个部门都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但是媚俗化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依然较为普遍。一方面,我国公民的人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们自觉抵制各种低俗文化影响的能力较差,精神世界和各种娱乐活动较为贫乏的现状之下,大多数人会选择追逐潮流,忽视对文化产品理性的分析判断,对各种流行音乐的盲目追逐,正是人们盲目从众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我国对现有文化建设的政策约束机制还欠完善,文化产品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管理与物质生活产品的管理有着很大不同,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建设面临各种困难,主要表现在现阶段的文化生产单位大都是企业单位,经济效益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家的经济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小型文化企业想要独守高品味的文化产品生产,将难以支撑其自身生存,为此,很多文化制作单位被迫走上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文化生产道路。

四、高校教学的文化引领使命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

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激活人们的文化艺术思维,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中华名族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都拥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精髓,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并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改革创新。但是,当下中国社会正流行着一种追求媚俗文化的倾向,在电视剧、流行音乐、绘画、戏曲等各个领域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媚俗文化的影子。
曾经有人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文艺的媚俗化和功利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艺术作为人类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审美的本质是超越功利的,而且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本就应该继续坚持文化养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和贵在自觉的文化发展原则。在现阶段的中国,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摆脱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文化发展路径,避免媚俗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侵蚀,降低人们的素质,乃至败坏社会整体的审美情趣。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先进文化,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源于: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

2、高校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在今天的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而且可以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和改革,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高校教育作为国家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重要引擎。通常情况下,高校教学的文化使命可以分为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推动文化创新以及建设和谐文化等内容,在目前形势下,各大高校更应该立足于社会实际文化需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文化功能,促进现代性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而完成自身所担负的文化使命。

五、高校教学文化引领的路径与方法

首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进文化多元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优良品质,可以吸收和接纳各国文化中精髓,而各大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和融汇的重要场所,在经济全球化的北京下,更应该在坚持党的主导意识形态指导下,推崇多样化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理性的文化批评传统,及时批判和揭露各种落后和腐朽的文化,弘扬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学校自身的系统性、开放性和独立性,对外开展各种文化学术交流,与此同时,注重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在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基础上,融合、发展、协调多样化的文化潮流,使各种文化与主流文化保持良性互动,进而,承担起引领先进文化,维护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
其次,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精神土壤。为此,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视各大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加之,高校的各种人才和科研优势,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可以更好的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各大高校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潮流,立足于现实生活中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不断创新文化,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性使学校文化的精髓,而学生是中国未来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还应该注重创建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
最后,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高校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不仅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学校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主要体现在对各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结语:
各大高校要积极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中,抵制各种媚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就必须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机制,坚持自身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把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促进文化创新和走出去。对于高校音乐教师而言,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学水平,增强音乐专业学生音乐辨识能力,而且要立足于当前社会上的音乐文化现状,批判媚俗音乐,宣传高品质音乐。
参考文献:
张孺海;王井;试论电视媒介的媚俗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安若;浅谈电视娱乐节目的扩张的负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02期
[3]陈刚;大众文化与垄断资本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陶东风;无聊、傻乐、山寨——理解当下精神文化的关键词[J];当代文坛;2009]年04期
[5]金元浦;;大众文化兴起后的再思考[J];河北学刊;2010年03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