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30421 浏览:1349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尚方宝剑”,不管遇到什么内容,都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认为有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改”课堂了;有些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灵丹妙药”,一旦遇到难题,就安排小组合作,认为有了小组合作学习,一切难题都OK了。导致部分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出现了“低效”乃至“无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驱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预设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如认识除法是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的不同含义,正确的区分两种分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猴子们摘西瓜,一共摘了12个,可是它们只有4只小猴带了筐,谁能帮助小猴子们算一算,平均每个筐里装几个西瓜?大屏幕上同时出现一群猴子摘西瓜的情境图:一群猴子(其中有4只猴子背上背着筐),12个西瓜。课前提供给每组的合作材料是:12圆片(西瓜),4张16K纸(每张纸上画着一个筐)。当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汇报出12÷4=3后,我又提供第二个问题情境:小猴子们摘西瓜,一共摘了12个,每只小猴分给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请再帮助小猴子们算一算,12个西瓜,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大屏幕上同时出现一群猴子摘西瓜的情境图:一群猴子(每只猴子背上都背着筐),12个西瓜。课前提供给每组的合作材料是:12圆片(西瓜),多张(6~8张)16K纸(每张纸上画着一个筐)。当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汇报出12÷3=4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同样是12个西瓜,装进4个筐里,为什么算式不一样呢?比较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中比较异同,得出要分的总数相同、都是除法计算,这是相同点。分法不同、算是不同、意义不同,这是不同点。通过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头脑中较深刻的留下两种分法的过程表象,进一步明确第一种分法是按份数一个一个地分,第二种分法是按每份的个数一份一份的分,从而建立起知识结构网络,学生的认知过程也由局部扩展为整体,形成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学生“够得着”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作学习中来,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除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外。还要创设学生“够得着”的问题情境,因为一部分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也许是缺乏一种信心,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就应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同时又是学生“够得着”的可合作的问题。如教13-4的方法时,因为学生已经具有加法的知识基础(9+4=13),我把算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并把要求说的很细:1.小组合作每个同学说出一种方法,小组以内不允许重复(每个小组有4人)。2.每个小组画出的方法越多越好。3.说方法时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组合作后通过全班交流,得到了四种方法:1.一个一个数着减,12,11,10,9;2.把13分成10和3,10-4=6,6+3=9;3.把4分成3和1,13-3=10,10-1=9;4、因为9+4=13,所以13-4=9。学生的方法不一定都是最佳方法,但都是思考的结果,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实现了算法多样化。
以上仅是对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做一点赘述,因为并非所有数学知识都可以或者必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够得着”的问题情境,使每一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以争论,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长山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