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无后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荒谬性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25324 浏览:1105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汉代赵岐对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不孝有三”的解释与孟子本人“不孝者五”的阐释相去太远,荒谬至极,与孔子、孟子的孝道思想完全不符,但却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 赵岐 孝 无后 祭祀

一、什么是不孝

怎么做才算孝,孔子有很多论述,但对于怎么做是不孝,却没有直接的资料记录。孔子的弟子曾参论孝与不孝的内容很多,但都与结婚、生育无关。孝,说到底,就是做子女的要尊敬父母,善待他们,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曾参认为孝有大孝、中孝、小孝之分。能做到大孝的人固然不多,可一般人都能做到中孝、小孝;只有让父母蒙羞或危及父母的,才是不孝之人。
孟子对孝也有很多论述,这里暂且不提。对什么是不孝,孟子有两段相关的论述,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一是“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而且二者都在《孟子·离娄章句》中,相去不远。
在后一段意思的理解上,人们没有多大歧义。“不孝者五”中的前三者是说儿女自私,有条件或有能力赡养父母而不对父母进行赡养;后两条是说儿女嫌父母丢脸面(一说让父母蒙羞),或儿女给父母带来灾祸。这五条中只要有一条符合,那么儿女就是不孝;除此之外都算不得不孝,当然未必都算得上大孝。
至于前一段的理解,人们一般都采用东汉末年赵岐(约108至201)的注释。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孟子》注本,其他注本包括朱熹的《孟子集注》基本上都延用了赵岐的注释。
在《孟子集注》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下面,朱熹注:“赵氏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在“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后面,朱熹有注:“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
赵岐对“不孝有三”的注释,与孟子“不孝者五”的内容相去甚远。孟子自己归纳有“不孝者五”,具体明了,而且就在下文不远处,根本用不着四百年后的赵岐再来一个三不孝的解说,况且这三不孝的内容明显没有“不孝者五”合乎情理。朱熹对舜帝如果不娶最终会导致“无后”——无后代——的结果的解释,显然是顺着赵岐的“不娶无子”意思来说的。而赵岐的解释,我们不妨多想几遍,将其与孔子、孟子的诸多论述多做比较,就会感觉到荒谬至极。

二、赵岐对“不孝”的解释与孔孟的孝道观大相径庭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这话本身就有矛盾之处。为了顺从父母,无论是父母还是儿女做下错事,儿女都是不孝。不提倡无原则地顺从父母显然是没错的;难道儿女不“阿意曲从”,就能阻止父母犯错、保证自己不犯错了吗?匡章的父亲杀了匡章的母亲,还将其埋在了马厩。匡章想安葬母亲,就多说了几句,被父亲赶了出来。匡章没有隐瞒父亲的不良行为并接受父亲的做法,没做到“子为父隐”(《论语·子路》),显然匡章的观点与父亲相左。匡章没有“阿意曲从”父亲,可他终究还是使父亲陷于“不义”了,他父亲有错,他认为自己也有错,他是孝还是不孝呢?当时的国人公认他不孝,孟子却认为他依然是孝子。舜的父母对舜大打小打不断,父母弟弟屡次加害于他,他也没有“阿意曲从”,可他终究也使父母弟弟陷于“不义”了,自己倒是得了个孝子的美名,舜这么做还是孝子吗?孔子对舜的孝行却是极为赞赏的。
曾参年少时曾因为除草除了瓜苗,被父亲曾皙打得死去活来,他醒来还去面见父亲,然后回屋唱歌,以示父亲自己没被打坏,让父亲放心。孔子听说后非常生气,教育曾参说,舜当年小杖则挨,大打则逃,就是为了不使父亲落下“不父”之罪;曾参无原则地顺从父亲,任由父亲毒打,就是让父亲“不父”,就是不孝之举。可是,孔子并没有就此认定曾参这辈子就是个不孝之人;相反,由于曾参敬爱晚年的父母,能养父母之“志”,成了孝子的典范,孟子夸赞的“至孝”的榜样。
又如,有个叫桃应的人问孟子: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被抓了,做了天子的舜会怎么办?孟子说:“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章句》)孟子认为,抓捕罪犯,是官府的事;拯救父亲,让父亲脱离危险境地并得到照料,则是儿子的事。天子的身份随时可以丢掉,它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他人也可以做;但儿子的身份是无法改变的,赡养父母,让父母得到尊重和照顾是儿子永远的义务。子女不应也不能对父母“以善相责”;即便“以善相责”、使父母陷于“不义”了,也不能算不孝,比如匡章。
孔子认为父母有错误的念头,子女要反复而委婉地劝谏;如父母不能接受,子女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如错误已经发生,还要“子为父隐”(《论语》),“不可言君亲之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不要主动让父母“丑”名远扬。《礼记·曲礼下第二》更有“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的要求。儿女如果没做好,孔子也没说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618jyw.com
就是不孝。曾参也没把“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这层意思放进“不孝”之列。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与孟子的“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内容有那么点儿对应,可前者只适用于家贫读书而不做官之人,后者却适用于所有的人。孝养父母不只是少数读书人的事,还有大量不读书之人呢,这些人如何“禄仕”去?如果将“家贫亲老”与“不为禄仕”分开解释,那么穷人没足够好的条件给父母养老,就都不孝,比如年轻时的子路;读了书而不肯去做官或者想做又做不到官因而不能拿俸禄给父母养老的人也是不孝,比如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孔子的儿子伯鱼。孟子的“不孝者五”的前三条都是说儿女自私,有条件有能力而故意不顾父母赡养的事;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也算“不孝”的话,这“不孝”里则包含着更多的无奈。像《二十四孝》中的穷小子蔡顺以桑葚养母,哪里还配当孝子?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