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教学法小学“做”数学教学法学年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5646 浏览:176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做”数学中体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做”是探究的意思,“做”数学就是在“做”中学习数学.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激发学生“做”数学

“亲其师则信其道.”一般来说,某位教师在教学中有方法,学生往往就会喜欢那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幸福和快乐的. 因此,教师除了关爱每一名学生外,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激发学生、感染学生. 同时,教师还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才能激发学生“做”数学的兴趣. 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和激发学生“做”数学的兴趣.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课中运用游戏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实际上,课改实验教材中有些内容就是根据游戏活动编写的. 将游戏巧妙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实践和探索,这是很有“做”数学的尝试. 如在教学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引入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做”数学的状态. 在课后,游戏也是学生课余学习的有效形式,课堂里学到的新知识经过课余的游戏能得到巩固和深化.

二、创设“做”数学的宽松环境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做”数学的设计、点拔引导、传授学习方法、渗透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上,还要体现在精心设问、动手操作、组织讨论上,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 诱发学生主动求知空间

教学中必须狠抓新旧知识连接点,在连接点上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起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 即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诱发性问题引起悬念,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教“算24点”时,我在投影上出示四张牌,并提问:“你们知道怎样用加减乘除将这四张牌算出24吗?”学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我并没有马上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探讨、研究,以算出最后的结果,结果有多种不同的算法. 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还把他们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通过设疑导入法,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并围绕问题的核心积极动脑,琢磨思考,主动去探索教材中的知识. 这样既可以巧妙地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又可以创造出他们探索知识的最佳情景.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冲突,随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急于要探索未知领域,诱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空间,为敢于尝试增强了信心.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接受概念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验,给学生提供感知和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体”的概念,因此,他们脑中的空间概念较差. 在讲课之前,先指导学生用硬纸做长方体模型,与此同时,我还做了一个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就给学生提供了长方体的点、线、面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不但知道了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还对长方体棱与面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 这样做虽然是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在学生脑海里建立起来的长方体的概念是明确、具体、深刻的.

3. 营造主动创造的空间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新”. 一般来说,数学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所以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洛湾小学五(1)班51人,五(2)班55人,求这两个班的平均人数”一题,一般要求学生用(51 + 55) ÷ 2求解. 事实上,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充分思考,还会得出如下多种解法:①(55 - 51) ÷ 2 + 51,②55 - (55 - 51) ÷ 2,③55 ÷ 2 + 51 ÷

2. 这些解法并非最优,但是产生这些解法的思维过程是很有价值的.

三、指导学生“做”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中不是让教师把数学知识全盘托出,而是层层设疑问,处处激思想,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通过学生思考、转化、讨论、推导,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并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领悟数学学习的精髓,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形成学习的经验.

1. 自读教材“做”教学

在学习有关面积公式、体积公式时,可采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用先给结论,后验证的办法组织导学. 如讲到有公式的章节,我先让学生自读教材,直接获得相应的数学计算公式,如:S = (a + b)h ÷ 2,这样就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凭借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验证公式.

2. 指导学生在讨论中分析“做”数学

教学直径的概念、特征与半径的概念、特征教学思路基本相同,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抽象出直径的概念,概括出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直径都相等的结论. 这样的学习有实效、有质量,不走过场,知识完全是学生在讨论、探索中获得的,既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解惑的目的,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3.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做”数学

数学知识总是渗透在实际生活中的,只有联系实际,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简单的统计表知识时,我先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统计表的知识,自己深入生活,调查、收集各方面的原始数据,然后自己整理、制成统计表,最后根据统计情况,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这样的设计,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法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做”数学是构建创新教育的一个新模式,如果每位教师能把“做”数学思想引入课堂,指导教学,那么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功开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