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依托依托文本,有效拓展阅读教学前言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19184 浏览:83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标准不仅明确提出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目标,还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针对现行拓展阅读盲目无序、主体失衡、形式单一的现状,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立足课堂,依托文本,以教材为生发点,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辐射开去,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发散学生的思维,才能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习得语言,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一、课前拓展,丰富认识

学生学习新课之前,有效的拓展阅读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便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以预习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并阅读与新课学习有关的阅读材料,变给学生阅读材料为引导学生自己搜集阅读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白鹅》一课前,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关于“鹅的故事”,结果第二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带来了“古罗马鹅帮助士兵打败敌军的故事”、“英国人用鹅来看储酒仓库的故事”、“我国古代诗人咏鹅”、“画家画鹅”、“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的故事。阅读材料的选择包罗万象,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课文还没学习,学生对鹅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未学其文、先爱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避免了课堂上教师大量地呈现阅读材料,导致削弱对文本的体验,形式上也实现了从一贯的学完一课到课前拓展的转变。

二、课中拓展,深化理解

如前面所述,笔者认为有效的拓展阅读不应该只是课后流于形式的一句空话,而应该讲究时机和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又要避免形式的单一,不仅要在内容关联处拓展,还在情感需求处、表达形式相似处、学生疑难处、文本留白处拓展,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拓在情感喷薄处,丰盈学生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的设定上首次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喷薄处,要善于寻找文本的显情露意处,适度拓展,造情设境,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笔者在执教《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发现本课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钱学森越过美国政府的种种阻挠毅然回国,深刻表达了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放弃在美国拥有的金钱、地位、名誉等等优越待遇,毅然回国的这份深沉爱国热情,学生从情感上真实地去理解还是有一些困难的,为了深化学生认知,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拓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展阅读了《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诗。钱学森毅然回国是想报效祖国的深情,也是落叶归根的牵挂。当学生沉浸在《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歌声中,在《绿叶对根的情意》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达成了情感升华的目标。
2. 拓在课文疑难处,激活阅读思辨。课堂学生的存疑之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也往往是一堂课最容易生成亮点的火山口,虽然险境环生,但是如果适度拓展,引导得法,不仅疑难迎刃而解,还可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变能力。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我引导阅读“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时,补充介绍了毛岸英小时候流浪的资料和坚持让岸英参加抗美援朝的资料,让学生想象可能在思考什么,在回想什么,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撼,并进一步让学生走进主席的内心想法,这种想法不仅只是失去爱子的痛苦,更是对爱子的一种愧疚,一种自责。拓展的资料让文中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人物细节描写在文中所起的表达效果。有效的拓展阅读有助于文本解读,有助于突破课文重难点,目的性明确。而且在课堂上学生也表现出来对毛岸英小时候流浪的资料和坚持让岸英参加抗美援朝的资料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是课文的存疑处,也是学生的认知冲突处,学生有强烈的阅读,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又如,笔者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五壮士为了人民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毅然牺牲自己的壮举,拓展了《视死如归壮军威——忆狼牙山之战》(葛振林自述)的内容。5个人面对的是3500名日军,在明知道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毅然请战,这样的拓展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迎合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3. 拓在文本留白处,丰实文本厚度。许多文章在行文中有留白之处,这也是我们进行拓展阅读的好地方。如,学完《示儿》后,“南宋朝廷的军队最终有没有收复中原失地?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诗歌并没有作交代。笔者在教学中及时拓展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中的诗句: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文本的空白处,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在学生强烈的期待中补充了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中的诗句,这样的拓展阅读,既充实了文本,又发展了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4. 拓在阅读比较处,提升鉴赏能力。前文提到的现行拓展阅读的几种形式中,比较易于操作,而且教学中运用比较多的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少用的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或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例如,虞大明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一课时就拓展了多种人物的“笑”,在比较中感受了马克吐温独特的对笑的描写,在比较中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笔者在教学《秋思》时,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前者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后者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在比较中,学生发现他们都表达了思家的心情,可表达的方式却不一样。再读张籍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有的思乡情结借助写家书这件事来表达,借事抒情,张籍的诗句妙在“平淡之中显奇崛”。学生在阅读比较中提升了鉴赏能力。又如,在教学的《卜算子·咏梅》时,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阅读,同是咏梅,一个是以激扬的文字,澎湃的热情赋予梅花勃勃的生机,一个是文字中充满着伤感与无奈。

三、课后拓展,开阔视野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延伸,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学了《蟋蟀的住宅》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了《去年的树》去读新美南吉的《小狐狸》;学了《巨人的花园》去读《王尔德童话》;学《盘古开天地》,去“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学完古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去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这样,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开阔语文学习的视野。
1. 基于课文作者,一本变多本。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有许多励志散文,抒情诗歌……有些作家往往有多篇有影响的作品。学过一个作家的作品后,向学生推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文章以及相关的书籍,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蒋军晶老师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就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了萧红以及她的作品《呼兰河传》。纵观人教版的教材,涉及上百位中外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冰心、郑振铎、冯骥才、季羡林、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教师能把这些著名作家的其他文章推荐给学生,无疑是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语文之路的大门。
2. 基于课文主人公,由薄读到厚。教材中的课文有关于科学知识的,有关于历史故事的,有关于名人轶事的,学生往往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中的人物会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愿意去了解他的其他故事。因此,如果及时地拓展阅读与课文主人公相关的内容,无疑是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的阅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教版第9册有一课《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文中的大树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在介绍了季羡林的成就后,告诉大家在第10册的课文中我们还要学习季羡林写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讲述季羡林重返德国的一些感触。在季羡林的一生中,他在德国度过的十年让他终生难忘,学生对季羡林的传奇人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向孩子们推荐去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学生对季羡林的异国生活充满了向往,阅读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 基于同题材文章,同中求异。最好的阅读材料是同题文章,即表现的主题相同或所写的题材一致,这样既能丰富课内知识,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一是在深度上作“主题式”拓展,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在花山》,那么拓展的材料就围绕“走近”这一主题,收集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等,全面了解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二是在广度上作“类比式”拓展,如教学《难忘的一课》,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出示余光中的《乡愁》,从这两篇均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作品中求同比较,同中找异常,提升语文素养。
4. 基于同体裁文章,举一反三。这类文章主要指的是文章体裁相同、但主题不一定相同的文章。拓展这类文章的意义一方面是知识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如,学完说明文《新型玻璃》之后,我放手让学生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拓展阅读《太空“清洁工”》、《假如没有灰尘》等一系列说明性文章,进一步掌握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和阅读方法,达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书香浸润童年,阅读奠基人生。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大语文观,实实在在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文本开展适度而有效的拓展阅读,让学生把书“越读越厚”,实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立体阅读”,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