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兴趣同行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6986 浏览:23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语文课改的显著特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成为当今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兴趣激发;探讨
0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激发兴趣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提升课堂效率。兴趣是当前流行的热词。所谓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呢?

1、研究教材,深究文本蕴义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同时,还带给学生一个个美妙的意境,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譬如,阅读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故都的秋》,有的同学被作者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打动,可能探究的就是《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意味》;有的同学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神韵的手法非常欣赏,可能探究的就是《一切景语即情语——谈散文创作中的情景交融》;有的同学思路很开阔,从郁先生笔下的“秋”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们对“秋”的钟情,他们的研究专题是《秋,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些文学素养较高、思想深刻的同学从文中读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感到了一重文化气息,他们的研究专题是《从〈故都的秋〉感受人文精神》等等,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同学们挖掘出了教材的研究价值,提高和强化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我们的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文质兼美,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

2、想方设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
可以“以情引趣”: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一个巧妙的切入口,一张从前的照片,一曲熟悉的音乐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都能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也可以“以问激趣”: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如讲《祝福》时,诸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她好吃懒做、体弱多病吗?”“为什么勤劳能干、身体强壮、正值壮年的祥林嫂会穷死、饿死、冻死呢?”“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推进学生自己研究文本的重要动力。
3 、学法引导,培养兴趣
学习养成的是习惯,需要的是方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魏书生老师的读书法,我也归纳总结了几点,我把它称之为“四读一展”:一、通读,即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作者、文章梗概、作者主要观点、写作背景(主要从书中提取或参考相关资料)等内容。二、认读,即大声朗读课文(将“李阳疯狂英语的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改变为“最大声、最流利、最有”。利用大声的朗读可以提高注意力),同时熟悉课文,培养语感,标出生字词(自查词典解决)。三、细读,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给文章分层写出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并找出理解困难的地方。四、精读,对文章重点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读(主要由学生发表观点,教师适当进行补充),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提取对学生写作有帮助的成分(包括文字表达、写作技巧等内容)。五、拓展,如果说前面四步是立足书本,那么这个步骤就是超越书本的所在。在这里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文章作者其它作品,可以利用文章写作技巧自己写作文(包括对文章的感悟心得例如“感恩”教育等),可以介绍一些同性质的文章……

4、整合信息,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开展激发兴趣,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教《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我请擅长绘画的同学按自己的想象还原维纳斯的双臂,在课堂上展出他们的作品,再对比现存的维纳斯塑像,看看那一件艺术品更有艺术魅力,同学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完整的维纳斯不如残缺的维纳斯美?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美?社会生活中有残缺美吗?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观察、思考中培养问题意识,以推动他们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直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激发兴趣,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还要注重落实学生参与激发兴趣的层次差异,以求课堂教学更大的实效性。激发兴趣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是一种语文学习上理念的革命,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应该积极地实践这种方式。
参考文献:
徐立缨.《让我欢喜让我忧》.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5.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3] 张肇丰.试论合作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2
[4]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J] .课程?教材?教法,2012,20(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