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培养学生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08 点赞:7091 浏览:202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而中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互逆性等数学知识体系表现十分明显,特别是初中学生,刚从具体、形象的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过渡到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初中数学知识领域中来,则十分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具有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也正是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一、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解题的思考和探索过程、规律的小结和提炼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的习惯,进而提高准确阐述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1.主体体现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学中学生主体体现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利于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提高学生思维探究水平。一般来说,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体现的有效载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成分,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在概念的数学中,特别是较难理解的概念,应充分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便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减少学习上的困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其次,体现在公式定理的探索发现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将定理、公式按教科书那样推导或证明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听课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一味死记硬背,机械套用,那将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展现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及证明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测,去证明。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理解深刻,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不易遗忘。

2.转化诱导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转化诱导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各种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数学教学中诱导学生研究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并合理实现知识的转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实现数学知识有机转化。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转化体现在多方面;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如特值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填空题、选择题;数与形的转化,如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代数的问题;动与静的转化,如用反函数法解决原函数定义域、值域的
问题;不同体系的转化,如代数、三角、几何问题的转化等。诚然,数学教学中,解一道题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一个主体对数学知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体现过程;一个主题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二、重视数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与教学中一定数学情境的创设分不开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诚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之中有情境,情境之中有问题。所以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主体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所以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主体对知识的认知过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探究,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探究,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满足以下特征。首先,体现挑战性,满足体验性。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同时问题要能给学生提供深刻的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学生拥有操作、探究的机会;学生有能够感受、体验数学的机会;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体现开放性,满
足可及性。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创设要富有层次感,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营造学生思维与创造的必要空间。同时,必须注意创设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应有一种入手容易,但又不太好解决的意味。如果创设的问题还能体现生动有趣原则,将有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数学气氛。

三、注重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教学活动,必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进行概括、抽象、归纳、推理。例如:在学习幂的运算性质时,首先从“102×102”和“22×22”到“a2.a2”,再从“a3.a2”到“am.an”,把幕的底数和指数分两步进行概括抽象,从而得出“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结论,这样就能使学生易于理解,逐步形成类似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通过一些式子或直观的图形,分析综合各自的特征,产生必要的联想。如由解析式y=ax2+bx+c(a≠0),就会联想到它在坐标平面内所表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从而达到数形结合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四、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十分严谨而又受时间或空间界定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在思维过程中,务必遵循客观规律或某种原理,思维联想的范围只能在某一框架中,因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数学是一门自然料学,它研究和反映的是自然界的某种规律,它讨论的是在某种条件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例如:已知:|x+3|+(y-2)2=0,求x,y的值:在解题之前就应联想到商非负数之和为零,则只有两数同时为零,从而求出:x=-3,y=2;同时,在初中几何证明题中,逻辑思维的反映更为突出,证明某一结论时,总是得根据已知条件,按照几何原理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从而证明结论的成立。当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解决数学的分析、推理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写作、语言表述等多方能力的提高和规范,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摆脱某种局限,由已知的某个结论为起点产生联想,向某一深度和广度展开想象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多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摆脱在分析问题时所受的某种现象的束缚,从一个知识点向它的周围产生辐射,进行抽象的思维搜索:去发现所需的条件和结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初中几何中要证明某一“比例式”成立的结论时,则必去寻求产生“比例式”的条件,此时,就得引导学生撤开与此结论相关联的思维网,联想到,只有在“有一组平行线、相似三角形,或一些基本图形”等一切能产生比例线段的条件下,才能对照已知条件,从而确定证明结论的推理过程。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发展,善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助于学生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替于启发、诱导,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使之形成严谨、敏锐的思维体系,就能圆满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出能力型、适用型而又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