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性对提高《计算机运用基础》教学有效性深思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18272 浏览:748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程。教师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关键词]职中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尽管学生高考时的成绩相对较差,中等偏下学生较多,学习中各种问题也较多,学习情绪低迷,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差,但是从职高毕业生的来看,不少学生由于在职高阶段学到了扎实的技能,他们已经成为了企业的生产骨干和操作能手,这说明职高学生身上蕴涵着巨大的学习潜能。

一、任务驱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效教学必须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师必须通过预设学生的学习任务或问题,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任务驱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提出需要完成的“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与结合知识点的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习有目的,兴趣浓,便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使学生有成功感和更强的自信心,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1.精心设计任务,激发学生的挑战性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第一,“任务”设计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学生容易处理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每个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个别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清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难度层次、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2.进行角色调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进行相应的角色调整。它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激励工作。

3.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通常,在学生从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结合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演示,最后还必须再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完成任务、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二、分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心智水平和学习需求,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并分别组建班级进行教学,每个班级均从学生主体实际出发,确立学习目标,规定学习任务,撰写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式分层、评价分层。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尖子,而是通过分层组班使学校的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手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感受成功快乐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自己的信心,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进行分层,对于前导层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并强化他们的熟练程度,对于中间层则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训练,对于后进层则强调他们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会操作;在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前导层学生只需稍加导引就可以了,对于中间层学生则需依次讲解,对于后进层学生则需多次重复讲解(同时将他们与前导层学生安排在一起),充分利用前导层学生的优势,帮助后进层学生,扬长补短;最后在评价的时候也分层进行评价,对于前导层的学生要求最高,中间层次之,后进层则最低。只要做好一部分,老师都会给予肯定,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采用“扬长”模式教学,发展智能强项为主,改善智能弱项为辅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实际操作中自由、开放,可以离开自己的位置,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争论等,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协作,有利于利用他们的高智能,改善弱智能,同时培养他们的情商。
每个领域的知识点的阐述,都有多个“切入点”,教师可尝试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来适应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使用各种经验、反应、概念化和实验的结合,并引入多种经验的元素进入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可使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提高学生认知技能。如在教学“中文WindowsXP中窗口的操作”时,可以把操作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演示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有声有色,还可以用动画、视频文件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一些概念,我们可以融入到活动中。如,教学“数制和字符编码的基本概念”时,可让学生在活动领会,并通过讨论提出来再掌握。

三、导生引领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另外,学生间层次又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一个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往往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教师可先将整个班级分组,组长在实践操作中稍微要好一些。在操作过程中,可先指导好组长,然后让每一组的组长作“小教师”, 学生间比较容易沟通,让“小教师”与教师一起指导其他同学操作,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可锻炼该学生的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可以临时指定操作得较好的学生作为“小教师”,这也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氛围,既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或几种教学策略交互进行,创设适合的各种条件和契机,实现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从而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教师应该不断探讨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逐步加以解决,以求达到职业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龙怡萱,王晓晨著.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7(1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D].西安交通大学,2006.
[3]李力,禹安胜,金铁.高职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科教创新,2011(2).
责任编辑 蓝光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