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要求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4046 浏览:109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时代,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并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的确,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为此,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有责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中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日常言行最基本的规范,但它毕竟是书面规则,班主任应在此基础上把道德精神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协同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参与。

一、提高自身素质,发挥道德榜样效应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班级德育教育,与心理环境的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同样是迈向人生的转折期。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单纯的道德说教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总之,教师德化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尽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但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教师应秉持一份耐心与智慧,灵活应变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家校配合教育,保持沟通维护自尊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作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间,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
作为学校及家长的委托,班主任与其说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不如说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班主任其首要工作就是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将来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比较本质的认识,比如低年级的儿童分不清公与私,分不清好与坏,分不清对于错……总是效仿年长者的行为。只有当他们在实践中得到了表扬或批评,收到了宽容或谴责,体验了成功与失败,在头脑中才有了品德观念。因此,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对他们的评价尤其要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到了中、高年级,他们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清是与非、美与丑、对与错、爱与恨。同学们行为习惯的表现就存在着情感的差异,当他们面对自己喜好的事物就会表现出友善的行为,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原本知道有此行为习惯的表现是过激的,但却还是要表现不友善的行为,针对这些同学的行为评价更是要慎之又慎,也许我们的一个措词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认识这样一位女同学,她家庭环境好,经济条件好,人也长得出水芙蓉一般,在穿着打扮上比一般的同学更漂亮、更时尚,只是学习上有些松散,一位老师曾这样评价她:“你以为光长得好看,靠脸蛋就能过一辈子吗?”也许这位老师是气愤之时说出的话,但就因为老师的一时措辞伤人,这位女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此一反常态。
如何对孩子的良好习惯作艺术性评价,我认为师长应该跟学生换位后进行有目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判断的年龄特点各有不同,年幼儿童往往只按行为的后果去判断是非,而年长着则遵循道德准则来判断;年幼儿童常把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灾祸”与过失行为相联系,作出互为因果的理解和判断,而年长者却对这两者加以明确的区分;年幼儿童判断常常绝对化,以自己为中心,而年长者有较大的相对性。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年幼儿童和年长者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道德评价能力上完全不在同一平面上。如果我们同孩子换位后再再作评价,更能增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度。
综上所述,对孩子良好行为的评价不仅是手段或工具,而应该是有目的、有导向、灵活的、激励性的艺术性评价。它将直接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对孩子的艺术性评价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南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