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初中语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17320 浏览:732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于情感,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能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也就是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文活动,老师备课时让教材中的内容感动着,还要在教学中让教材中的内容带着自己的体温,折文入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不能浮浅分析,以空洞的说教代替形象的感染、情感的陶冶,使学生难以完成语文课所肩负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的独特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外,还要重视塑造他们要有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新课程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就是: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现结合我在教师进修学校给教师的培训,谈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体会。

一、朗读时声情并茂,调动学生情感

诗文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在读。朗读是一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种语言艺术的创作活动,是听者在语言环境中感受美的体验,是听者能和文中描述情境产生思想碰撞。所以,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读,做到读出情味,以声传情,以情引情,调动了学生情感,引起思想共鸣,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领悟。我对上中学时语文老师教我们《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情境记忆犹新。当时老师对我们说:“我在备课时,对诗逐词、逐句,连每个标点符号都认真咀嚼,还要反复听诗文的配乐磁带,更能领略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周总理的怀念与热爱。这样在课堂上给你们朗读时就会更丰满、动人。”他在教我们这篇诗时,也让我们看着课本听着配乐磁带,然后范读和分析,使我们也能了解周总理一生的光辉业绩和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高尚品质。思索作者柯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旨意,倾注了对周总理无比敬仰、无比怀念的炽热感情。在我们读诗文时也移情于文,投入情感,置身于文字所述的情境中,把书面不动的文字,在头脑成高山到大海、北国到南疆的画面,一句句、一声声满含深情的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激起了我们思想情感的强烈共鸣。相信四、五十岁的人至今难忘这篇怀念周总理的长诗,也会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应了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土壤。”

二、由语境揣摩语句,使学生理解情感

语文新课程目标在“阅读鉴赏”中指出:学生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语文教材中,特别是名家写的作品、散文,都是用文字语言来形象地反映客观生活的。而其中的文字语言不是地直释生活,而是通过生动如画的景物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意蕴深邃的思想表现,丰富多彩的感情抒发来感染人、教育人。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述的人、事、物、景语句进行揣摩品味,联系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从而起到对学生的教化。
七年级上册冰心散文诗《荷叶母亲》中的有些句子的含义相当丰富、深远,她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比喻、象征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要引导、启迪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本文结尾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更是深化了中心。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不只是喻荷叶为母亲,把自己比为荷花,在荷叶保护下荷花才亭亭玉立。其实“心中的雨”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磨难的人;更深的情怀在于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的、美好的事物行动的赞颂。这样理解就把文章的主题升华了,看到了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情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在揣摩这些深层次意义后,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人或事,展开讨论,如何理解父母之爱。分析自己,辨别父爱如山,解剖自己,明白母爱似水,反思自己以往的表现,感知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无私、伟大。布置学生写关于感恩、关于感动方向的作文,并为父母做些事情,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还要有美好的品德,勇于保护弱小,不做冲破道德底线的事。

三、用课文中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表现着对祖国的忠诚和无私奉献。怎样才能引领学生开掘作品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进行人和教材的心灵对话,激发他们爱国热情?这时就要注意文章灵魂,即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旨意,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的字、词、句、篇才显活力。学生受到教材中情感感染,才会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借助文字的传达,学生、教师、作者、文中主人公就能形成一体,同文中人物一起悲、一同喜、一起愤怒、一同呐喊。七年级下册法国作家都德的的《最后一课》,是在法国同普鲁士王国1870年发生战争而战败的背景下写的。由于战败,被迫割让法国东部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给普鲁士,普鲁士殖民者下达命令,不许这两省学校教法语,而要学德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可见殖民者的用心险恶。《最后一课》这个短篇小说之所以能摄人心魄,就在于通过一个小孩之口,叙述了他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对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表现了法国人民为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以小见大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时,从课文中写小弗朗士这个平时不爱学习的玩童认真听课、上课教师韩麦尔穿上新衣、郝叟老头拿着破了边的初级读本来听讲,还有其他人也都安静、忧愁的听韩麦尔先生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他们对本国语言的眷恋,更要结合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在黑板上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要学生懂得:面对入侵的强盗,人人都要有“国家兴亡,我有责任”的反抗斗志。同时联系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起浴血奋战的结果;香港、澳门的回归,也为两岸的统一树立了典范。我国周边并不安宁,提醒了我们要有居安思危意识,牢记《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我们要理国,现在要认真学习,包括学好外语,我们现在学外语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历史上各国人民的爱国精神,现时的国际形势,定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爱的热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