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价值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价值保护与开发书写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9910 浏览:358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北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内,是一个历史遗迹的风景名胜区。它以中外罕见的石英砂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岩峰林景观为主,以“湘西型”岩溶地貌景观为辅并兼有大量的地质。目前被公认为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便是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因此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客观评定,充分挖掘资源,进而对其量身合理的保护发展方案,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价值特色 自然遗产 旅游资源 遗产保护 适度开发 可持续旅游
保护工作作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第一要务,一方面是由于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而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这就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另外,不少地方为吸引更多的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因此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导致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

一、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价值、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

1.价值特色

亿万年前,武陵源是一片汪洋大海,通过大自然不停地搬运、雕琢,变幻出今日武陵源砂岩峰林峡谷的地貌。这里遍地奇花异草,苍松翠柏;奇峰异石,突兀耸立;溪绕云谷,绝壁生烟。武陵源的自然价值和浓郁的原始野性,将人们征服。武陵源更以其具有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这“五绝”闻名于世。

2.自然遗产

(1)地质地貌具有突出的价值。(2)地貌景观奇特多姿。(3)生态系统较为完整。(4)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5)气候景观多姿多彩。

3.旅游资源

武陵源有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以“峰奇、谷幽、水秀、林深、洞奥”为主要风景特色。景区内有形态万千,如刀削斧劈的石峰3103座,有长达2000米以上的沟谷32条,总长约85公里,有清澈明静,纤尘不染的大小溪流800多条。有中国最典型的巨大溶洞,现已探明大溶洞、落水洞40个,最著名的黄龙洞为整个东南亚地区岩溶景观的缩影。境内森林覆盖率为74.75%,保存着两处原始次森林,为我国重要的古老孑遗生物的生长地区。有木本植物比整个欧洲拥有的树木种类还多一倍以上,高等植物3000余种。首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种子植物有35种。药用植物有黄连、芍药、天麻、杜仲、党参等700多种。有猕猴、大鲵、华南虎、云豹、灵猫等难以尽数的野生动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0种之多。这里居住着白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深厚,有原始粗犷的茅古斯,优美奇特的哭嫁歌,热情奔放的摆手舞,精巧细致的土家织锦,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神秘莫测的巫术和硬气功无不令人称奇。

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1.政府成立保护机构。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成立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可以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保护区的管理,针对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加以指导,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景区近况,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2.制定保护规划。科学的保护规划,既是遗产保护的决策依据,也是保护工作实施的法律依据。聘请规划专家指导,制定较为完善的规划目标,站在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从保护独具特色的原始状态的优美风景环境出发,对武陵源世界遗产的保护原则、目标、内容进行详细规划。
3.摸清保护区资源,建立基础档案。应在全镇范围内,深入调查,并登记建档,调查内容应包括名称、位置、年代、面积、材料、价值特色、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4.适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利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实行积极有效的保护方式,通过积极的保护可保持文化遗产的延续。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的开发,通过适度开发,又可较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武陵源对于文化遗产坚持积极的有效保护,而不是消极的保守性保护,坚持适度开发,而不是闭锁式欣赏。在现实条件下,发展旅游业是开发文化遗产经济学价值,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先选择方式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虽然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但是归根结底,文化遗产重点在保护,没有永久性的保护,便没有可持续利用。
三、结语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飞速变化更加加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只有从更本质的层面上去理解文化遗产,在更深入而宏大的体系上去保护文化遗产,把遗产保护与整个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得以找到更本源的理论认识、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更有效的保护方法。
参考文献:
《文化遗产报告》 顾军 苑利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 郑玉歆 郑易生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 徐嵩龄 张晓明 张建刚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张晓 郑玉歆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费娜,女,山东临沂大学文学院201文化产业管理二班学生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文学院刘成学和金银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