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云南省提升云南省博物馆文化功效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7055 浏览:231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我国未来的博物馆,将逐渐向国际接轨,不但继续承载着公益服务的功能,还必须最大限度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同时需要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让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共享的文化发展成果。
关键词:博物馆 文化功效 展览

一、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构思独特设计,创建专题展示

(一)文物情景化

单调地展出文物,并不是一个绝佳的传承历史的方法,博物馆应该通过声光电一系列的手段,加强观众对历史的体验。通过3D模拟动画、语音讲解、情景展示空间、卡通形象导示系统等映像、声音、模拟场景等多元手段对文字说明的替代将大幅减少游客文字阅读数量,让游客在轻松、动感的环境中“看”懂博物馆,“看”透展品。

(二)展品主题化

基于每一个系列文物独特的历史背景,提炼一个具有吸引观众作用的主题。
如果将该类器物进行整体的复原陈列,那么他的规模、气势与体验价值皆是零散的器物陈列所无法比拟的。如南京博物馆艺术陈列馆玉器馆中专门创作了一个巨大的泥人工艺作品《琢玉图》,显示古代玉器从采料、开料,到粗坯、精加工、成品以及商品出售的全过程,加之鸡鸣蛙叫的音响效果,既紧扣主题,深化主题,又让观众从泥人工艺中进一步获得南方民间艺术的审美享受,引人入胜。

(三)人性化的陈列展览

增设互动项目,更新陈列设计理念,把参观变成一种交流、娱乐活动。博物
馆的陈列展览要由封闭逐步向互动、开放的动态形式转变。取消经常可见“不许拍照”“请勿接触”的警示牌,增设互动项目,让观众零距离接触一些展品,把参观变成一种交流、娱乐活动,应该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博物馆一般只对外提供展览简介,内容不祥,博物馆应该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印制经济实惠的陈展文字册页等多种资料,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器、博物馆概况及馆藏文物介绍触摸显示屏等。

(四)个性化的专题展示

根据系列文物的共同点,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设计讲述一个或
感人或欢乐或引人思考的生动故事。以瑷珲历史陈列馆为例,讲述的是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于这片黑土地上的种种磨难。设计展墙特意强化了“纪念碑”的思路:通过一座座造型各异的独立展墙,通过一幅幅高反差的画面背景,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一座座展墙既是历史的耻辱碑又是我同胞以血肉抗争、捍卫民族尊严的颂扬碑。某些展墙还出现了“裂变”、“错位”等形式,表达了我江山被毁的含意,每一种造型都代表了一种语义符号,每一面展墙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展面采取石漆喷涂,体现岩石般的坚硬感觉。这些都是结合内容体现出的个性化特征。

二、宣传方式多渠道,深化、扩展服务方式

(一)宣传方式多渠道

宣传不仅仅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报道,充分发挥现代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通过网上发布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的辐射范围。

(二)改“严肃教育式”为“体验消费式”

我国博物馆不注重参观者的体验,没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博物馆最大的软肋。应更多地关注参观者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服务,使参观者获得高质量的情感体验。
当前市场越来越热,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但了解以及考古知识的人却很有限。博物馆作为文化、风俗、历史和知识的综合体,绝对可以利用自己的展品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自己的展品来开办相关的知识讲座,这样做既普及知识,又满足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和的求知需求;同时完全可以让博物馆在不知不觉中走出去,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博物馆。
让参观者参与陶器等手工艺的制作。可相应的在“休闲吧”兼“手工吧”里,用木头、泥土或软陶作为原料,让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现场指导下制作手工艺品,只收取原料费。在博物馆的辅助建筑里增设小生产作坊,让参观者参观并参与、制作印章、画砖等雕刻、小青铜器等冶炼礼具、石砚、佩饰玉器等,一方面拓宽了博物馆的增值渠道和相应的工艺品制作、销售途径,还增加参观者的体验。

(三)根据社会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适当更新展览的文物

博物馆应改变过去专业性过强、偏离观众兴趣、陈列展览方式乏味陈旧、缺乏参与性、过于说教、忽视人的正常休闲娱乐需求、缺少社会交往机会。当前人们对钱币、玉器、书画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博物馆应相应适当更换一些展品。在遇岁时节令时,博物馆可以借助展品向参观者介绍古人庆祝节日的情况或详细介绍少数民族特有节日的盛大场面。

三、努力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博物馆与社区互动,融入社区生活,开拓开放式体验

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中心的欧洲就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俄罗斯改革后,经济困难,几乎所有的生活指标都处于紧缩之中,但国家大剧院、图书馆的巨额建设却无人争议。韩国京畿博物馆整洁优美的展厅环境、生动有趣的图、物展览、方便快捷的资料复印,甚至于饭堂、电影厅也免费提供使用。因此经常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完展览后在饭堂里自带食物,舒舒服服地用餐;新人们也常在博物馆大院举行传统婚礼,增加了博物馆的热闹气氛。这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活的资源,而不仅仅是文物。史密森尼博物院还经常举办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现实生活展览”。在每年夏天的美国民俗节,吸引厨师、乐师、手艺工匠等聚集在国家广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经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四、转变教育观念

博物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社会各界学习的场所。重视博物馆教育,如陕西省将全省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文物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将向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教育学家把博物馆教育列为非程序性教育,即学校程序性教育以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程序性教育更加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故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

五、博物馆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文物的创造离不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文物结合才能体现文物的特色和深
刻的内涵。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民俗文化的特色,也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单纯的利用民俗文化追求经济利益,如果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属性的传统民俗,因商业气息过浓而流于庸俗化,失去了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与质朴,那么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他的吸引力而走向衰败。在这一点上,博物馆有义务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去吸引、引导人们认识真实的民俗文化。
康有为认为“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贤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兴”。文物是一个民族独特的、不可再生、价值连城的财富,文物的集中地——博物馆往往肩负着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任务。作为一个代表云南最高水平的博物馆,要诠释云南的历史,云南省博物馆与中原文化影响的博物馆不一样,云南的古代是滇国,不是王朝,如果我们不讲,就没人讲,也就没有年轻人知道云南的历史。云南省博物馆应注重设计、创新云南的历史脉络:比如恐龙、猿人与史前云南;青铜器与春秋战国;佛教方面的展品与南诏大理国;土司制度、土司文物与明清时的改土归流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详细、真实反应云南民俗文化、工艺美术。这将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云南民俗文化,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季根章.关于博物馆陈列艺术精品化的思考[J].东南文化,1999,(1).
[3] 王献本.关于CS理论导入博物馆管理的思考[J].中原文物,200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