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众化我国高校教育中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7158 浏览:210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大概说明。然后根据大多数高校所实行的推广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几个方案。最后进行总结,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它是一门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广大群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参与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就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并自觉地转化为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再好的理论如不被群众所掌握,那也是苍白无力的。正如马克思所言: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 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巨大的价值作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要实现通俗化,就要根据群众的接受水平和接受需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通俗化并不等于庸俗化,而是要科学、准确、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4]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如今高校的教育普遍采用直接、正面的灌输方式,多采用程式化的语言、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纯理论的强制灌输,大众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要从这些程式化的语言说教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现实指导意义,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于这种日益程式化的教育和宣传,高校学生普遍采取的是疏离态度,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应付考试;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用,对就业毫无帮助,就产生了一种抵制学习马列理论的情绪,甚至还有反感的态度。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普及过程中所遭遇的这些境遇,直接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推进。因此寻求一些与之相辅又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上,老师应尽量采用互动性教学,启发学生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加以分析,并阐发自己的观点,逐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老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把理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论讲透,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有力的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达到理论为学生掌握的大众化目标。

(二)以文化环境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文化的覆盖面非常广,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美术、舞蹈等形式。每种形式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资源,为利用文化产品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勇于探索等特点,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有思想学术性、文体娱乐性、能力综合性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将教育内容融入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让广大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6]
其次,文化具有稳定性、渗透性。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和深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塑造学生的灵魂,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文化领域建设,注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渗透,寓教于文化,充分运用文化手段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今天就显得极其重要。

(三)参加社会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书记强调:“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7]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而社会实践则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论实践的桥梁和重要载体。因此,高校推进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凸现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躬行实践,知行结合,在实践中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既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可以用其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活动,通过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际生活,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加强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作用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接收传递信息、交流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和途径。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构筑网络文化阵地,加强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利用互联网,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使错误的思想观点难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而又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批判错误思潮,扩大自己的阵地,掌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状态。[8]
同时,可利用校园网站,构建网络论坛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园地,搭建全方位多渠道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大力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化,以此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收效果。

(五)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培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学术精湛且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既是为大学生传授知识、解疑释惑的“经师”,更要善于做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师”。因而老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既努力具备学识魅力,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较强的亲和力,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影响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六)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

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熏陶感染和社会实践后这几个阶段后,有必要对自己一段时间内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实践经验和感受加以总结,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学生自我反调整,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可以让学生撰写学习总结或是以组织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在总结和交流过程中真正内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成果。
三、总结
高校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师道尊严观念造就了“以师为本”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演变为强制压服和单向灌输,成为客体性教育。如杨叔子所说:“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9]
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0]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11]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有清晰的认识,以主人翁的精神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
[3] 马克思主义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肖蓉.从接受角度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1(4).
[5] 孙凯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J].社科纵横,2011(26).
[6] 李游.论隐性教育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运用[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 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文献出版社,2008.639,640.
[8] 焦绍鑫,刘传本.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2).
[9]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10] .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N].人民日报,1998-6-20.
[11] 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