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开小差引导学生“开小差”打造数学有效课堂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17473 浏览:728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初中阶段的学生,平常的学习,基本上是一堂课接一堂课,一堆作业接一堆作业.因此,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司空见惯,可以说是“老师卖力教,课堂却低效”.这现象在数学课上更突出.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做“脑力体操”,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做“体操”,感觉是在跳优美的舞蹈,兴趣盎然;不感兴趣的学生则像在流水线上做机械动作,感觉枯燥和紧张.很多学生都感觉数学比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更易产生疲倦,课堂沉闷乏味,从而导致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有学者做过调查,10岁到12岁的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是二十分钟左右,12岁以上的学生可持续二十五分钟左右,并且此时间段内的注意力也是成正抛物线状变化.时间稍长,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外界新鲜、突发及运动的事物吸引过去,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这充分说明了“注意力”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注意力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摄取,是知识进入大脑的第一步.注意力的好坏决定知识进入大脑的多少,也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让学生无序地“开小差”,不如我们主动地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开小差”,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符合生理学及心理学上的变化规律.下面是我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用“谐音”引开和回归“注意力”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思想的门户.门开得越大,能进来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知识需要,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益.这一切,都建立在“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是集中注意力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热衷于网络,对网络语言津津乐道,而网络语言中许多都与“谐音”有关.我们可以投其所好,利用一些“谐音”进行教学,既让学生的思想能“开小差”,又能很好地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调节知识讲授的“输出功能”,激活学生的接受和反馈,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当讲完“相切”、“相交”、“相离”三种位置关系的知识点,进入知识的应用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够集中了.此时,可以适时地插进话题:老师昨天到水果市场买了一箱“香梨”、一串“香蕉”,危险好吃(方言:很好吃),你们想吃吗?学生一般会很活跃地回答:“想吃!”“老师给我一个吧!”这样学生就彻底地从学习中“开小差”了.稍等片刻,教师接着抛出问题:“行呀,大家都有份!但要看你能不能分辨出‘香蕉’与‘香梨’.”学生肯定不服气,香蕉、香梨最熟悉不过的东西怎会不认识.这样我们就顺势引到课内练习中,交代学生,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分了“相交”“相离”,先辨明白了再吃.到此学生会恍然明白老师口中的“香蕉”、“香梨”原来就是课堂的“相交”与“相离”.这样,学生不但对知识加深了印象,而且提高了参与解题的主动性,注意力又能较顺利地集中起来,重新回归课堂.

二、用“幽默”弱化和加强“注意力”

数学课,长时间单调乏味的说教式教学和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走神.有研究表明,一节课中通常有三个容易走神时段:一是刚开始上课时,因为学生刚进行了课间活动,心理和情绪还处于兴奋或不稳定状态;二是上课进行到一半左右时,因为学生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三是临近下课的几分钟,学生注意力分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对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会产生倦怠感,学生上课走神,很多就是由重复的学习引起的.这就要求教师去改变沉闷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提神,时不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转移一下兴奋点.为此,不妨给我们的课堂添加些“调料”.比如,用“幽默”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如果我们适时给课堂放点“调料”,等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之后,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抽查”、“普查”概念的教学中,我就引进这样一个“幽默”故事:有这样一对父子,爸爸是个“烟囱”,烟瘾很大.有一天,父子俩在看电视,老爸的烟瘾又犯了,于是就叫儿子去商店给他买一盒火柴(每盒50根),儿子很听话答应去买.临走时老爸郑重地吩咐儿子:“儿啊!快去快回,记得要买好的,不要到时点不着啊.”这儿子屁颠屁颠地不一会就跑回来了,并很高兴地喊道:“老爸!我买的火柴质量可好了.”爸爸连忙夸儿子说:“乖儿子,你真能干!老板说过保证好的吧?”儿子说:“不是!是我自己试验过的.我试了49根都能点着,还有一根就不知道了.”“那一根呢?”“掉到水里了.”听了这幽默故事学生都会会心一笑,注意力也一定会集中起来.这时让学生结合故事去分析什么叫抽查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什么是普查,以及抽查、普查的适用范围,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顺利达到.

三、用“歇后语”活化和固定“注意力”

要学好一种知识,首先要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对问题加以关注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关注度不高就很容易遗忘.在数学的教学中,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平时表现为:对很多学过的知识点根本不熟识,在解题中根本不能联系到应该用的知识点.要让学生亲近数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歇后语”有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俏皮性”,把它的“俏皮性”移植于数学概念的记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我们本地每年都要举行的斗牛比赛,问学生:牛用什么东西进行“角斗”?这样学生就马上提起兴趣.我们还可以用一点时间适当地展开叫学生讲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的“注意力”发散一会,他们都见过斗牛比赛,这样就可以很快地联想到“牛打架———对顶角”.对“对顶角”的概念就能引起很好的关注,再去讲“对顶角”概念的本质——顶点相同,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学生也就比较形象易记了.在练习判断是不是“对顶角”时也就水到渠成.再如学习“开平方”时,学生最容易忘记的是“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对于其中负的平方根那一个,很多学生是屡讲不改,屡记屡忘,此处我们就可以引入:去看医生时,医生问诊完后要做什么?“医生提笔———开方”,医生“开方”能乱用药吗?再联系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开玩笑般点名一些出错的学生说:你们这样乱“开方”,可是要出人命的呀!学生在哄堂大笑中,使学习上的错误在轻松的氛围里得以深刻纠正,记住了正确解答该注意的地方.
学生课堂上“开小差”是经常有的现象,也是正常的现象,教师要给予“优待”,教学过程中要端出不同的“菜”招待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根源,灵活地使用解决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症状对症下药.教师要跟学生多讲“题外话”,少一本正经地说“正题”,不要怕自己会不走“正道”.教学本无常法,只有让学生觉得教师与他们是在拉家常,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既能“题外”潇洒走一回,又能愉快回归,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有效数学课堂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做到以上这些,需要教师的智慧、幽默.学生是活的,课堂是变化的,数学教师的机智也应是随机应变的.只要学生需要,我们就做一个幽默的教师,只要课堂有要求,我们就可以成为欢声笑语的制造者.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