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设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结构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16547 浏览:716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景呢?

一、设计悬念 激趣促思

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立体几何第一课
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带六根火柴棒,搭出四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平面上,反复试验,不得其解。老师稍加点拨,将思维引入空间,不少学生茅塞顿开,搭成四面几何体的框架,并顿觉空间的奥妙。此时教师再引出课题:说明立体几何是研究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计算的学科。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2:在学完“等差数列”后,教师将已经制好的“等差数列”小结的表格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等差数列”栏中的内容。
然后教者指出:我们知道,加、减运算是一级运算,乘、除运算是二级运算,乘方、开方运算是运算。如果我们将一级、二级运算依次提高一个运算等级,会出现什么结果?运算这种结果,将“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差”提高一个运算等级,得到的数列应称为什么数列?请课后利用运算升级的方式完善上表右栏,并考虑如何证明你得到的通项栏于性质栏中的结论。
这一悬念的推出,犹如一石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投进平静的湖面。因此,悬念的设置应贯穿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例题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表明,课中恰当增设悬念,能受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的良好效果。

二、设计疑问 排疑解难

因疑而思,进而发现问题,寻求自然规律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已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3:已知函数,
(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2)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3)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上述第(3)、(4)问的解决实际上为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单调性的关系揭示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下,接着可安排如下训练题:
(1)已知奇函数在[]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偶函数在[]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3)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同时上一个问题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样知识的掌握的过程是一种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三、设计竞争 举一反三

课堂争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的表现。教师应常在因困难造成悲观,因烦琐造成烦恼之际设计。小小的竞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讨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利用典型习题,创设竞争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竞争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
总之,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情境的获取和设置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观察、多总结,并适时的穿插到我们的教学中,真正做到“情”“境”交融,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