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僵化莫让讨论成为美术课堂教学中僵化形式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5466 浏览:143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中,小组讨论是较为常见的,这也证明了小组讨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也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学习、讨论和探究。美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讨论探究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友谊,促进班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好的讨论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在多年的听课经历中,我发现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是重热闹、重形式,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学生只是开展表面上的讨论,没有自觉主动地参与进去,甚至还有的学生趁小组讨论的时候大谈“山海经”。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是简单地应付,肤浅地回答;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讨论,没有生成精彩的多元的系列答案或结果。另一方面,教师提问时过分重视答案的标准性,把小组讨论作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常规动作,把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作为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长此以往,将会弊大于利,这是很危险的。以下我列举两个案例。
2011年春学期5月某日,我们美术教研小组一行3人去本市某初中调研,该校开放了语、数、外、历史、化、美术、音乐等公开课。我听的第一课是李姓老师的美术课,课堂开始照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轻音乐,在播出白描人物的画面后导入新课——“线条的魅力”。老师鼠标点击出预先设计好的讨论题,李老师刚说完:“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就齐刷刷地围绕成许多小组,一起大声地讨论起来,你说我说大家说。我凑上去听,听不清他们说什么,老师也不时地在各个小组间穿梭,与大家一起讨论,看似热闹极了。
大概五六分钟过去了,李老师走到讲台上点击鼠标,在大屏幕上一条一条地依次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回答。答案惊人地相似,此情此景就好像预先彩排好的。这种课堂小组讨论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又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让我联想到在本校听的一些随机课、交流课和公开课,上面的现象难道在各科教学中不是也客观存在吗?
我一个邻居家的小男孩在本校上初二,有一次双休日我去他家串门,看到小男孩的书房里有三四个同学挤在一张方桌上做作业。我和他们聊天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618jyw.com
,他们说在一起讨论方便做作业,而且班主任也倡导班上自发地组织若干小组,在双休日期间讨论和探究假期作业。这是很好的事情啊。想不到的是,邻家小男孩附在我耳边小声说:“我们哪里是讨论,是方便统一答案,大家抄袭吧。家长在身边时假装讨论,家长不在时,就互相抄袭作业。”我问其他小组,他们摇摇头就是不肯说。这样的形式主义,能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我感叹:老师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讨论已经演变如斯,这是他们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是无力改变现状罢了。
上面真实的案例说明,如果小组讨论僵化为课堂上的形式,那么,它就会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1.养成学生为应付讨论而乐于凑热闹、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

2.为学生提供在讨论时间里谈与教学内容不相关话题的机会,教师有放任自流之嫌;

3.助长部分学生对少数优秀学生的依赖心理,形成思维惰性,使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4.因为过分注重标准答案,抑制发射式思维的生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滞后。
总之,莫让小组讨论僵化为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实现小组讨论的热烈高效,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正确的讨论习惯,各小组成员在男女、好中差搭配上做到科学有序,巧于安排,在精心准备的讨论内容上要难度适中。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差异,让学生互动,取长补短,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讨论时间要充分,教师要巡回倾听,适度参加,善于点拨,做课堂的导演,做学生讨论之路上的指路明灯。讨论结束后,要当堂质疑问难,及时归纳小结,以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活泼,有趣高效。唯有如此,对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发展学生分析知识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合作、探究、评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 谭有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