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堂提出有效理由,上出有效课堂普通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5999 浏览:180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表达应用能力,使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情感大门,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语文阅读课要上出效率,就必须提出有效的问题,而要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必须把握好四个“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问题

一、难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吃不到葡萄就会说葡萄是酸的,张嘴就能吃到葡萄,又会觉得来得太容易,不值得珍惜。教师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真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理解古诗后,有的教师直接提出“你觉得这首古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句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个问题一出,学习差的学生就会感觉到难度,回答起来有困难。而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想当然,但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有太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提问显然缺乏有效性。
笔者认为此处可以抓住“孤帆”、“唯见”两个词,展开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同学们,长江上行船如织,可送别好友孟浩然时,在作者李白眼里却只有孤帆一艘,你知道为什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展开思考,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1: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好友离去,他的眼神极其专注,一心只在远去的帆船上,所以作者才说是孤帆。
生2:李白生恐好友的船只走出自己的视线,所以根本无暇顾及其它船只。
生3:朋友远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我从孤帆一词中感觉到李白此时的心情应该是无限的惆怅和落寞,所以,我觉得,孤帆一词正是李白和孟浩然情谊深厚的真实体现。
师:同学们刚才体会的真不错,朋友远去,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涌上心头。其实,在这首古诗里还有一个词与孤帆有异曲同工之秒,看谁最先找到。
(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唯见”这个词。老师再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讲讲自己的体会。有了前面一次的铺垫,学生的感悟就更是情真意切,句句中的。)

二、密度——提出具有可行性的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是,我们许多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容易犯糊涂,以前是教师“一讲到底”,现在转变成“一问到底”。所以我们提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实用性,例如:《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主要就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建造的。教师完全可以设计出非常简单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蟋蟀的住宅被称为是伟大的工程?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蟋蟀的住宅?围绕这些概括性非常强的问题,再展开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课堂思路就变得非常清晰,教学过程变得非常扎实可行,学生的学习也变得轻松明了。

三、坡度——提出对学生有层次性的问题

语文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得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提出关键性问题,从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轻易解决的,就要为他们铺设好问题的坡度,让学生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登上目的地。比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巨人的态度、情感、花园的情景前后都有着鲜明的变换,这也是课文“快乐要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个道理所蕴含的载体。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有梯度性的问题,第一问:巨人回来前后,花园里是什么样子的?巨人围墙前后,又是怎么样的?你觉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第二问:反复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课文在告诉我们什么?第三问: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三个问题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再加上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朗读、体会,较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深度——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只有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才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感悟,在知识上得到引领的,是那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课堂犹如晴蜓点水。一堂课下来,所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无法留下深刻印迹。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失败的。笔者在执教《观潮》一课时,抓住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出现了如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观潮》这篇课文中许多句子写得非常精彩,让我们感受到了潮水的特点。下面让我们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想想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潮水的什么特点。(学生认真读句子,体会,感悟。)师:如果要你们用一个词来形容钱塘江的潮水,你觉得哪个词合适?生1:气势磅礴;生2:水浪滔天;生3:浩浩荡荡………
总之,只有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