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见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之我见大纲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33974 浏览:1568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语文阅读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创新意识“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淡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教法,学生以抄、背为主要学法;课堂教学以“复制”为中心,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教学资料来分析、肢解文章,习惯于在字、词、句、段、篇上零敲碎打,咬烂嚼碎之后“喂”给学生。由于教师太注重讲解,从而导致了一些弊端的出现:老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老师的思考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个性学习的余地,影响了对文章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引导他们质疑、探究、体验,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化的阅读感受。

二、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

1.导入,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如《池塘边的叫声》导言:“小朋友,每当太阳落山时,池塘边就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叫声。这是谁在叫呀?他为什么要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池塘边的叫声》。《妈妈的爱》可以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瀑布》可用一段瀑布录像导入。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了解自然,无形中激发起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情感打下基础

2.情感朗读,激发兴趣

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内容的选材上,贴近儿童生活,大多以儿童喜欢的故事形式出现,并且图文并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读”的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和体验,获得知识。

三、创造读书机会,拓展阅读空间

1.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创设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如果学生课外交流的话题是玩具,那么他们的课外生活就会被玩具所占据,如果课外时间交流的是读书,他们的课外生活就会被各种书所占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早晨或中午到校后,保持教室安静,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阅读课,各种小比赛小测试,在班内设立图书角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源于:论文例文www.618jyw.com
,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的好习惯。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

3.扩大视野,注重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做好课外阅读,可以使小学生开放视野,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科学等知识,大大提高语文素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从而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当然,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有待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究,我愿与同仁们在这条路上不断进取。我相信,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语文阅读教学会不断地开拓与深入的。
参考文献:
郝建民.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3).
汤静.快乐自主的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08,(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