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教学运用教学机智突破教学瓶颈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6434 浏览:1203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早读课上,我和学生一起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慢慢地我发现教室里的读书声越来越低了,最后变得稀稀落落。我知道这篇课文不能吸引学生,因为文章讲述的故事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根本不知李大钊是何许人也。即使查了资料而有所了解,但对李大钊的行为与精神也难以理解。那么,如何才能让生长在蜜罐里的学生深刻体会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操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让学生主动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环节。
在学生理解了字词,把握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两三分钟后,有几个学生举手了。
“小新,你先说。”
“老师,我不理解课文中的这两句话,不知道这是啥意思。‘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两句话是本文的重点句,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如果真正理解了这两句话,那么李大钊的伟大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为此,我决定引导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讨论。于是我紧跟着说道:“小新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哪位同学能帮小新解决这个问题?”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举手。
见此情境,我对同学们说:“请大家再大声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并试着想一想这两句话的意思。读一遍不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同时也可以读一读与之相关的前后几个自然段。”
朗朗的读书声渐渐平息之后,小新又一次举起了手。
“小新,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我觉得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信心就是他力量的源泉。”
“很好。那么,李大钊对革命的信心具体是指什么呢?”我进一步启发着同学们。
片刻的安静后,小豪脱口而出:“对革命的信心就是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
“小豪回答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再想一想,当时李大钊正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形?”我不失时机地接着追问。
“李大钊面临着敌人的酷刑。”
“李大钊面临着敌人黑洞洞的口。”
“李大钊面临着他将可能与他的妻子、女儿永别。”
“在这样一种残酷的现实面前,李大钊的表现如何呢?”我接着问道。
同学们纷纷说,李大钊非常沉着、镇定、勇敢。
我及时给予了同学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然后又问道:“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在法庭上,李大钊面对着自己的亲人,面对着敌人无理的诡辩,为什么能这样沉着、镇定呢?大家能不能用本篇课文中的句子来加以回答呢。”
大家齐声朗读道:“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好!同学们。那么,从这两句话中,我们知道李大钊的心中只有什么?”
“革命事业。”
“同学们,李大钊面对自己的亲人,沉着、安定。是因为……”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同学们,李大钊面对着敌人,沉着、安定。是因为……”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大钊?”
“坚贞不屈的李大钊。”
“忠贞不渝的李大钊。”
“舍身为国的李大钊。”
……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
“同学们,我们现在再齐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希望大家能读出你心中的李大钊。”
看着同学们那严肃的神情,听着同学们那坚定的声音,我知道李大钊先生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中,学生们和李大钊之间已没有了距离。此时,我心中也多了一份感动,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材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有人提出革命题材的文章应该从教材中删除,因为此类文章距离现在的生活太远,孩子们不易理解,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东西应该保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找准切入点,革命先烈的精神就会熠熠闪光,革命先烈的高大形象就会深深植根于孩子们心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