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画传统中国画意境空间意识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1389 浏览:95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空间意识是一种文化意识,它在中西艺术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源于希腊的西方绘画在空间的刻画上,追求三维空间,有如建筑的立体性,画家在观察、描绘自然的过程中立足于理智的态度摹写、再现自然。西方画家在表现自然空间的过程中,讲求艺术与科学、理智的宇宙观的和谐一致,画家在创作中即便不是实地写生,也要求通过想象来表现大自然的真实空间,尽管是虚幻的,但所追求的是立体的,三维的。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已超越了具体、有限时空下的自然物象,追求一种无限时空的宇宙境象,中国画家在透过大自然的外在美,直接传达宇宙生命境象时,不惟一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在时空的变换中体察、观照自然,如郑板桥的“胸中之竹”,乃是画家从四面八方以及风雨雪雾中,日光月影下颉取最美、最具画家心灵中修竹精神的姿态,画家超越了竹生存的时间、空间限制,画面中体现出的是修竹与画家心灵浑融化一的无限的精神空间。中国山水画家在山川林壑间漫步徘徊,游览赏目,由大及小,又远及近,层层深入,在哲理性的感受和体悟中,获得超越特定、有限时空的完整山川境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登高远望,壮抒胸臆的诗句屡见不鲜。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也喜欢在画面中以远景构图,如高远、深远、平远,“远”能使画家在山水画中延伸空间,表现出更为广阔的意境,将人们从自然景物有限的时空中引入精神化、哲理化的无限宇宙时空。
画家在观照自然的过程中流连忘返,沉思遐想,以情入景,欲与自然忘怀尔我,浑化为一,所表现出的画面空间是一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有“情”的生命空间。清代画家恽南田在《瓯香馆画跋》中曰:“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状,冬山如眠。”表现了一种大自然人情化的生命情调,营造出一个富于人生情感化的空间。画家在表现空间境象时,决不是现实世界自然空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618jyw.com
间的重现,而是充满精神性的一片虚灵,是有无相生,生命运化的宇宙之道,是生机往来并表现于画境空间的气运生动。在这空间中,我们认知到的是超越物质存在情感化了的宇宙生命。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认为:“宇宙空间是一个太虚之境。太虚凝而成气,气聚而成物,物散而为气,气复散而为太虚,自然宇宙是气与太虚的统一,即物与空间的统一。”③画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生命感受通过皴擦点染、浓淡干湿,有节奏、有韵律地飞动起来的笔墨在“计白当黑”的虚实空间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一个太虚之境。“虚”与“实”是空间刻画的两个统一互变的部分。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而是一种‘书法的空间构造’”书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于文字已形成间架结构的一笔一划,而是将波澜起伏的情感注入笔端,在宣纸上挥洒舞动,完成一个字和字、行与行之间“偃仰顾盼,阴阳起伏”的虚实空间。书家既讲究行笔处“实”中带“虚”,“虚”中有“实”,同时又非常注重行笔外空白处的布局,从而创造出一个虚实之间相互变化、统一的完美空间,其境象的纵深感不是表现在宣纸上文字形象的外在虚实结构上,而是体现在欣赏者内心的想象之中。
中国画的空间是一个虚实相生,实得“逼真而神境生”,虚得“空灵皆成妙境”的宇宙生命的空间,“实”是画面的传神所在,是“大虚凝而成气,气聚而成物,”相对于“虚”而言的。中国画空间中对“实”的处理并非是自然物象立体的结构和准确的外形的真实刻画,如黄宾虹笔下的山川景象,我们看不到山川岩石、一草一木形态构造的真实刻画,只有笔墨的层层皴、擦、点、染,在一片苍茫混沌中更逼真的刻画出了山川的生命境象。这个“实”是由画家的心灵和自然山川整体景象合而为一,自由、随意地构筑起来的。画面中的“虚”并非是无,而是“实”的互映,是所画物象外一片充满流动生命之气的空灵,它是潜藏在人们心底的一种景象,给人以极大的想象,不仅衬托画面的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空间。
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要求“计白当黑”,因为黑处并不能曲尽其妙,绘画创作在注重黑色的同时,还应当懂得空白的价值及其运用。用空白来突出主题,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计白当黑”“黑白互依”,便是虚实结合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就是说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如传为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表现了浩渺的大江中的一叶扁舟,巧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垂钓者的悠闲,他大胆的剪裁取舍,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了空濛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画面情景交融,描绘出诗一样的境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空白能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远悠长的感受,石涛的作品《风雨夜归图》上明明没有画“雨”,却能让人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感到雨势,收到无中生有的效果。
由此看出,中国画只是将物象最本质的特征,把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到鲜明的形象组织中去,而将可有可无,与主题无关的枝节一律删除,具有遗貌取神的特点。当然“空白”也并非真正空无所有、不留一物,它是表达主题形象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除画面所展现的形象外,恰恰是蕴含很多艺术含量的“空白”,能够引导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广阔空间,使画面主体更集中、醒豁,形象更引人注目、动人心弦,所以画家不但要根据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景去唤起读者的想象,“无画处”留的“空白”,也要具备抽象的审美空间,从而让读者获得丰富的意趣。“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可见虚实与意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做到了“虚实相生”才能达到神化之境。
当然我们在绘画创作的时候,观察不深入,粗枝大叶,浮光掠影,也不能起到好的效果。画家以有形的自然之景表现着无形的宇宙之境,并以超越时空的心灵将人们从有限时空的自然景物中引入无限时空的宇宙之境,从而获得一种生命化、哲理化、宇宙化的感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