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我见小学体育学困生转化之我见学年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21507 浏览:951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在体育课上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运动能力以及心理品德等都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身体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体能和技能都不能达到课程标准基本的要求,这个群体我们称之为“体育学困生”。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一致性,存在身体素质、心理倾向的差异性,导致出现了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帮促学困生,培养他们对体育产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感受到与同伴协作的愉快,和学习体育成功的欢乐,从而积极地自愿的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可造成体育学困生的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多层面、多角度去认知和分析,才能正确给予引导和培养,树立他们的自信,从而更好的迎接未来。

1. “体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首先让我们先从自身角度进行认知和分析:

第一,情绪困扰所导致的困难:这类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他们轻者表现为:沮丧、不信任、退缩、惧怕、不合群等不良情感,重者表现为:不合作甚至敌视等不良行为。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等现象。
第二,运动能力有缺陷:这类学生由于他们的身体机能、素质和形态等方面存在缺陷,使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觉学习体育是非常困难的事,从而惧怕甚至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第三,自卑感:有些学生相对发育较晚,身体矮小。还有因为遗传或是家庭原因等而出现的肥胖或有残疾等的这类学生,因为自身不足,担心别人讥笑,思想压力大,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第四,恐惧感:这类学生因为胆小或是担心在体育教学中做动作时发生危险而导致动作变形、又惧怕在进行器械场地练习时受挫等等。
然后我们再从外界环境的角度进行认知和分析:
第一,环境因素: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处在不接触或很少接触体育运动刺激的环境中,使其认知能力未能充分发展,缺少体育活动应具备的初步认识和起始行为。
第二,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1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大多是众人宠爱的小皇帝,小公主,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吃苦,担心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甚至有部分家长都觉得长跑等需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的项目不参加也罢。因此这些学生视体育课为儿戏,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轻视体育课,最终是什么体育项目也不会,什么体育活动也不参加,体育课也不愿上,甚至还有的学生上体育课时佯装生病。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致使孩子从小就缺少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认为体育活动浪费了学习时间,从而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
第三,教学方法失当:有个别教师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态度粗暴,不能一视同仁。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不满、反感以及对立情绪,对体育练习满不在乎、漫不经心。

2. 针对“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引导他们确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个体差异无处不在,帮助引导转化“学困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多法并用,循序渐进,让“学困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首先我们应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知,再结合实际,确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再引导他们制定奋斗目标,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既要让他们觉得教师没有贬低自己的意思,更要让学生明确教师是要把目标分解开来,让他们各个击破的目的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不断的能体验到达目标的喜悦,从而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通过降低目标要求,来达到目的,否则会给这些敏感的学生造成一种我不如别人,我只能如此的错误想法,从而适得其反,伤害到这些孩子们的自尊心。

二、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学习兴趣。如果上课时教师扳着脸,那么学生就会望而生畏,这样就会使师生间拉开距离,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而受到阻碍,让学生不自觉的就会对体育产生厌烦,则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扬,课堂上要面带微笑,不断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教师既要做他们的家长,关心爱护他们,又要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尊重他们;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优生”、“学困生”要一视同仁,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正当要求。当学生练习失败时,要给予鼓励;当学生练习成功时要及时表扬,当学生焦虑不安时要给予安慰。以上做法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情动人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

犯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过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也会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师应当怀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亲近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人,让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流,从而消除孩子们的疑虑,逐渐引起态度的转变,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

四、个别指导、对症下药,骨干帮促。

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促使他们树立自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有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学困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轻松、欢快的投入到体育的练习中。

五、适当降低标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的降低一点难度,或适当减轻一点重量或放慢一定的速度要求,让“体育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实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学困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体育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这要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有成效。

3. 应对体育学困生转化方法的建议

第一,我们要认真分析“体育学困生”造成的不同原因,然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对“症”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二,我们的心中要有这些学困生,但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永久的学困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自觉的去培养、锻炼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困生转变成为“不学就困”的好学生。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授之以渔,才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第三,我们要逐渐增强体育学困生意志力的培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618jyw.com
养。要循序渐进,不断递加难度,每天学有所得,学有所进,不断提高意志力,增强信心,并不断灌输“锻炼自我、丰实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从而促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得到突破而带动其他课程的学习,为他们自己的人生奠定其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人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总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先明确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让每一个学生受益。“体困生”的转化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但无论运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我们都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收稿日期:2013-02-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