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浅谈小学美术课堂展示学生个性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31410 浏览:1447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了发现、发展孩子们的优点,从而帮助孩子得到发展。
【关键词】儿童画;绘画;个性;教育;发掘
从中师时代起就知道将来要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因为我们是未来的教师。带着那样的心情在这岗位上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交谈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即便是平时被我们认为绘画较差的学生,在他的画面中同样有值得我们深思和欣赏的地方。孩子们画画是从不去思考自己的表现方法和色彩,他们也没有什么是不能画、不敢画的,他们表现的就是他自己——天真而纯洁,张扬着他们的个性。然而,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并且自以为非常完美。
其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当中去,但在实际教学里,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天分并不很有信心,他们把美术学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为此,教师们要尽量把美术课变成学生想学的、爱学的科目,或者说,把学习美术变为学生的内在学习行为。这就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实现。学美术本就应是一件快乐的事,要让学生喜欢学美术,就要让他们在学美术时体会快乐,不把学美术当成一种负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学生自然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在小学生的眼里,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像出在童话王国里一样,一切都充满了神奇并且富有梦幻色彩。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也经常充满着大胆的想象与个性的表现。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被技法和风格所束缚,常常不能理解学生的画作,这时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世界。肯定和鼓励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创作中只要有创新,教师就应给予鼓励,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此我查阅了一些教育类书籍一起给自己更好的答案。
(1)个性的定义 。
绘画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但它却几乎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的表现方式。绘画是儿童心理、人格、情感等等方面的一种表征,也是儿童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一幅完整的儿童画,就需要有纯真的童心流露。那么什么是个性。定义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无不研究个性问题,都有各自对个性的一套解释,离形成一种共识还很遥远。个性也叫人格。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个性也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利于他们思考和探究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在绘画天地自由驰骋。
(2)教育中蕴藏的个性。
尹少淳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它,呵护它,应成为学生个性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庇护所。”我们并不是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仍然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但它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斐德所说:“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被用来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程度来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而不问此会使用在何处。”有一句话说得好:美术教师如果只传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也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优点,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了发现、发掘他们的优点,从而帮助孩子得到发展。中国人讲究“因材施教”,早从孔老夫子起,我们的同胞就知道,不同个性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孔子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在谈及儿童美术教育时,一位台湾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而如何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且学得好、学得欢。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有益、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也成为了一直困扰我并成为我需要探讨的问题。
(3)童画中张扬的个性。
孩子无拘无束的想象与创造的表达,就是儿童画中的精髓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一位内向的华裔小女孩在向一位有名的日本画家学习,这位画家从来不指责小女孩的画有什么“问题”——构图的位置,物体的大小,画面的内容,色彩的调子……孩子的父母觉得很奇怪,过了好久,终于忍不住去了画家那里,画家并没有说什么,一直在看孩子的画。最后画家对着一张画说:“卷心菜是孩子选的,在画面中小和冷冷的蓝调子是因为孩子看到了悲伤的卷心菜,她觉得它非常的忧伤和孤独。角落里的咖啡杯碰在一起说明它们是好朋友,孩子的感觉就是最好的画面,不需要我再去做什么。”过了一年,孩子的画在儿童绘画中得大奖。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指责孩子的绘画构图不够饱满,物体偏了,大小不合时宜,色调灰暗……然而却总是忽略栽画面背后孩子所展现出来的“个性”,遇到挫折的孩子,也许从此不再“敢”拿起画笔。儿童愿意画画,恐怕不一定是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想要通过画画来表达些什么。儿童也许不懂得什么是艺术,但他们却明白画画在信息传达上的“意义”。
案例:小英是个不多话、略胆小的女孩,同伴们对他的评价也很差,认为她是笨蛋,根本就不会画画,在美术课堂上几乎没收到过她的画。几节课后发现,其实课堂上小英拿起笔看起来非常认真。可是当你走过去的时候,她会用手挡住画面,经过几次反复的鼓励,小英终于愿意拿开手。画面当中其实只有几笔简单的线条,但是看起来非常仔细,有许多檫过的痕迹。经过夸奖和鼓励她大胆的作画,终于在不久之后收到了小英的画。画面生动而有趣线条有力而仔细,画面表现了他是一个乖巧而胆小的可爱女孩。“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是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过的话。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感观非常的敏锐,而我们不必拘泥特定的模式。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作画者、也包括天然的解读者。因为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自己的“概念”。因此,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
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发给学生材料,他们就会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速度进行创作。一则报道上说,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而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还是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学生学到多少甚至有没有学会也不管的。很多优秀的课,都只是以形式丰富多彩,像演小品一样用各种花哨的道具,其实就是“看看有趣”。
发展个性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纳于1983年提出,后经十几年的补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说:“我觉得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我中心,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儿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盖洛普公司的一项连续30年的研究报告阐述的中心主题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只是大部分的天赋不是被摆错了位置,这就是没有努力或没有正确的方法发掘自己的内在天赋。
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童年是充满希望的时代,个性是儿童思维的特点,也是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的个性像月亮挂在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他们比花儿更美,他们的个性时刻在飞扬,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作为一名园丁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花朵丧失了个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孩子的个性,并加以发掘,我们的孩子会像向日葵般茁壮成长!
要尊重儿童神奇的幻想,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学》 陈明太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心理教育学》 卢家楣 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现代教育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美术及其教育》 尹少淳 湖南美术出版社
[5]《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人民教育出版
收稿日期:2013-02-1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