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问谈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4657 浏览:145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心环节。精彩的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环节。而现今课堂互动中的提问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再如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这样的提问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时还容易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针对性;生成性问题
1002-7661(2013)02-141-0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有效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课堂提问要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要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个性,寻找贴近生活的素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激起学生思维形成悬念。如果一课堂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的,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提问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情趣和吸引力。提问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在讲《平均分》一课时,我首先展开了一个猴妈妈给两只小猴分桃子的情境。当孩子注意被吸引来时,我随即提出请你们帮猴妈妈分一分。此时,孩子兴趣大增,无不积极地摆弄手中的卡片,寻求着答案。随即再问:“如何分得公平?”教师再适时点拨、解惑,学生很快对平均分有了深刻认识,理解。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紧扣教材,提问要有针对性,探究性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数学教学也应如此。提问的针对性,探究性就是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有针对性,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有意义的问题,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这样的问题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殿堂的重要环节。没有针对性的问题毫无意义,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孩子没有任务的驱使,是不会有主动的发现,情感的体验。记得一位低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时,出示了一幅情境图后。这样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说兔子在跳舞。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教学适得其反。因此,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但又不能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思考,探索的最佳状态。

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生成性问题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场所。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提问就要生趣盎然,启迪学生的智慧,关注生成性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后,由学生反过来向教师和其他学生质疑问题,这就是生成性的提问。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以学生为主体,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很多的主动创造。比如在教学“乘法口诀”中,教师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6,再一步步归纳得出6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6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老师一下愣住了。这就需要老师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他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时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6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被动性的学习变为主动性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直升极点。“一石激起千重浪”,恰当的提问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一个个“好知者”“成功者”。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回答的不同表现,采取不同的课堂调控措施,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如问题过于简单时,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挑战性。而一个问题提出,学生没有回应时,教师应反省问题是否过难或者脱离学生的实际。此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问题,使学生愿意说、有话说。课堂提问中出现的意外,有时候也是有效的教学资源,我们需要及时加以利用,应利势导,及时修正、生成新的问题,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