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民本《诗经》民本思想摭谈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3420 浏览:574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诗经》中记录有大量重视民生、关注和谐的思想内容,其“重农保民、爱民的民本观,对“民”的重要作用、反压迫斗争以及对“民”的怨愤之情的的认识以及适应时代进步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并对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民本思想 认识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先秦文献中的“民”,绝大多数是指以农业劳动者为主的被剥削阶级;“本”即树根,引申为事物的基础或者起点。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把“民”视为军国社稷之本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价值自不待言,但在那个文学还远没有走向自觉的时代,其社会功用价值却远远超越了它的艺术价值。众所周知,这种思想缘起于晚周,其萌芽却几乎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中,有关民本思想的资料是屡见不鲜的。因为《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那些反映民的作用,意愿和反抗情绪的作品,对统治者研究如何治民、治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可见,《诗经》的编纂本身即体现了周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一、对“民”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民”的基本活动是从事生产劳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劳动,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海提到“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例如《豳(bīn)风·七月》一诗,具体地描写了男女奴隶们一年四季,从早到晚的各种各样的劳动:耕种、采桑、采蘩、养蚕、整树、纺织、染丝、打猎、收割、筑场、盖房子等等。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此外,《十亩之间》《采蘩》等都是描写不同性质劳动的短诗,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雅》中的《大明》《生民》虽然是歌颂祖德的诗歌,却也反映了民的劳动、智慧和力量。上述例子中的诗词反映了“民”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初步认识,而《诗经》的编者将这类诗编入诗集中,也说明他们对“民”的重要作用是有所估量的。至少看到了生产靠民,打仗靠民,民是国家不可失去的必要条件,即所谓“民为邦本”,非民“无以守邦”。其民本思想可见一斑。

二、对“民”的怨愤之情的认识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徭役制度,婚姻制度,加之以荒年饥馑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诗经》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了“民”的怨愤之情。怨于兵役的,如《邶风·击鼓》描绘了奴隶主贵族“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时候,征人发出了“死生契阔,不我活兮”的呼号;《魏风·陟岵》写征夫在途中思念父母兄长;《小雅·何草不黄》则发出了愤怒的控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意思即我们既不是野牛,又不是老虎,为什么让我朝夕不暇地奔走在旷野?
怨于徭役的,如“王事靡,不能艺稷黍!父母何祜?悠悠苍天,何其有所?”诗歌从侧面反映了繁重的徭役使得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不得保障的情况。《邶风·微》控诉了无休止的徭役对人民的折磨。《王风》里则有描写人们为徭役所逼迫,唯求一死了之。
怨于婚姻的,如《柏舟》写少女对包办婚姻制度的怨愤:“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意思是我的娘啊,我的天啊,人家的心思你怎么就不了解啊!《邶风·谷风》和《卫风·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618jyw.com
氓》是著名的弃妇诗,控诉了负心的男子。
《诗经》中的民怨诗歌如此之多,正是当时的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编者以此入集,根本目的无非是让统治者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调节社会矛盾,维持既定的秩序,维护剥削阶级整体利益,以免“国既卒斩”。因此,民本思想虽然重视民怨,但本质上并非真正同情人民,倒是研究如何治理百姓的一种策略,是“软民”之术。

三、对反压迫斗争的认识

民怨积久,必然会酿成公开的对抗形式。《卫风》中的《硕鼠》和《秦风·黄鸟》等都是反抗压迫斗争的名篇;《陈风·墓门》把不良执政者比作恶树,说恨不得把他劈碎了才能称心如意;《相鼠》激烈地骂道:“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像这类超出一般的哀怨而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诗篇,虽然《诗经》里收入的不多,但也足以振聋发聩了。意思是人民太辛苦了,让她们稍微得到一点安定和喘息的时间吧。诗歌中还提到,应当“国无有残”“俾民忧泄”“以为民逑”“以绥四方”,意思即不要太残酷地对待人民,而要让人民的忧愤得到倾泻,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让四方得到安静。像这类进谏君王传达民情的诗歌,还有《节南山》《雨无止》《小旻》等篇章。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统治阶级内部的“守成者”对民和民怨的重视,对严重局势的担忧,以及为维护军国社稷,力主调节社会矛盾,给民以喘息的机会。
总之,《诗经》的民本思想,反映了周代统治者比较重视人事,看到了民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认识到民的怨愤、反抗发展下去必然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地位。但是这种思想在总体上仍然处于直观和经验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结构。究其本质,是以剥削民为前提,以维护君国社稷为目的,并不是真正同情人民,更不是提倡民权,它与近代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尽管如此,它毕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富有性的精华,为后世系统化的儒家民本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料和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