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理由与对策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6149 浏览:173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成为各学校落实新课改纲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集中体现。在此背景下,许多学校纷纷将社团活动课程化作为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举措,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困难与问题

1.社团活动的管理缺位

课程化后的学生社团工作,学校着重从管理上包括各种制度规定、硬件配备、安全保障和财力支持等方面进行执行和落实。学生社团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各社团本身都有自己完善的章程和制度,有着自己独特的管理和运行方式,学校不可能也不会过多插手和干预学生社团工作。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可以说课程化后的社团活动是从管理的角度保证了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场地,而不是从内容上束缚了社团活动的开展。但是,笔者在调研时,一些中学里许多社团负责人却频频反映,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场地、音响等器材、电脑设备等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社团开展各种活动。由此看来,学校还需要努力加强学生社团的宏观管理,加大支持的力度和资金的投入,真正从管理上确保社团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完善社团信息的网络通报和交流、加强对社团以及社团负责人的宏观管理和换届等工作正是目前不少中学加强学生社团正规化、制度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手段。

2.社团活动的评价外显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示各学生社团的活动成果,激励广大学生喜爱社团,调动其参加社团、热爱社团生活的积极性,不少中学每年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一定的社团展示活动,对近一年来社团活动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汇报和展示,而这种社团展示活动也成为了目前对各社团评价的主要依据,各社团无不积极踊跃准备和参与。当然,这一过程也着实提高了社团成员参与积极性,丰富了社团成员的阅历与感受。但是,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其间的感受不尽一致。那些有表演有节目的社团如话剧社、街舞社、跆拳道社等往往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欢迎,而一些不太外显类的社团如义工联、生物社在同学心目中的往往得不到重视而被忽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看我们怎么理解和对待社团“展示”了。在笔者看来,社团展示关注的不是那些社团吸引眼球的表演,也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宣传和自我推销,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是如何开展社团活动的,在开展社团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社团成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探究态度是怎样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况如何,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解决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在其中的情感体验如何等等问题。因此,社团的展示应重在情感体验,重在过程评价。

二、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探索

1.管理上的“课程化”与内容上的“活动化”并重

社团活动是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有着同一兴趣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如果没有固定时间、固定场地等的基本保障,社团活动很难有效地持续开展下去。因此,用课程化的方式来“管理”社团,是目前中学社团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不少学校每周至少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固定为社团活动时间并写进课表。学校希望通过固定的时间和场地这种相对固化的形式来保证和推进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弘扬和彰显学生个性。但社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受拘泥,根据社团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由社团负责人及社团骨干根据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建议而定,而决不是由指导教师像过去上课一样从头至尾的讲授。因此,社团课程化并不意味着束缚社团的发展,关键在于给社团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地,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证社团活动的最有效的开展。
课程化重在强调社团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和有序性。作为课程的社团活动不是每个社团都配备有固定的指导教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由学生自愿选择和聘请,学校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地支持。因此,社团活动课程化,不意味着社团活动的模式化和固定化。即便是同一社团活动主题,当社团成员发生变化时,其活动内容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和形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团活动课程化是指社团“管理”的课程化,而不是社团“活动内容”的课程化。

2.作为“课程”的严格要求与作为“活动”的灵活机动并举

课程化后的社团活动意味着学生社团管理的逐步正规化、有序化。比如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为确保社团活动课程长期、有效地开展,特制定了五大保证举措。“在时间上,确定每周三下午3:30~4:30为社团活动时间;在场地上,学校确保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教室、实验室、专业教室、阅览室等几乎所有场所都做到了向社团开放;在人员上,每个社团都配备有一名指导教师,可以是本校的教师,也可以是社团从校外聘请而来;在经费上,学校为每个社团提供每年2万元左右的专项活动经费;在制度上,每个社团都制定有各自的章程、计划及有关的管理办法,以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转”。
社团课程化虽然在管理上保证了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但一定程度上,也要根据不同社团的性质和特点灵活安排活动时间,“一刀切”的做法同样不可取。因此,也有不少中学根据学生社团性质和特点做出灵活的规定,如环保社、爱心义工联等社团,其性质决定了不适合每周固定的时间地点开展社团活动。当然,环保社在校内利用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在环保社员间开展的环保知识学习交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环保社团成员环保意识的培养,但或许走出去,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的环保行动和环保宣传更符合环保社的活动特点,这样的社团活动或许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因此,学校在统一要求的同时,又要做出灵活安排,对于一些特殊的社团,允许它们可以不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开展社团活动,而是根据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举办社团活动。

3.社团活动的计划性与社团活动的生成性相结合

社团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同样需要有长远和具体的活动计划,社团活动课的开展需要社团负责人或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进行活动开展的计划和安排。但是,社团活动课程的计划性特点与社团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生成性的特点并不矛盾。根据《课改纲要》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班级都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而对每一个具体活动而言,又都有对该活动的翔实设计和安排,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同样也是社团活动课程计划性的一面。但是,同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社团活动其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次、每一个社团活动本身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社团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活动目标不断生成,新的活动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社团活动生成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同样社团活动课程的计划性也为社团活动的生成性特点所服务。

4.教师作用的相对弱化和学生自主地位的凸显

社团活动实践中,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矛盾也是目前学生社团活动很难活泼有序开展的主要障碍,要么必须依靠指导教师来管理,停留于过去“兴趣小组”的水平,要么就是一盘散沙,活动无序,难免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课程化后的社团活动,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给社团配备指导教师的问题,而是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如何以及是否有利于指导社团发展的问题。面对一些新兴的前卫的社团,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势已经体现不出来,比如一些中学里存在的模拟联合国协会,它需要的教师不仅具有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辩论和谈判方面的技巧,还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表达和思维能力,这可能是任何某一个学科的教师都无法胜任的。如果这时指导教师只是做一些日常考勤和管理工作,或只是在一旁看看、听听、站站、转转,完全成为了“旁观者”和“局外人”,这反而弱化了教师指导的功能,是教师指导作用的迷失。而且这些工作完全由学生做或许效果会更好,这样的话还不如不配指导教师而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自主性。另如文学社、话剧社等社团,由学生适时聘请教师或专家进行指导或讲座,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为其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但决不是从一而终地配备一个教师,更多地是充分发挥作为社团主人的学生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学生社团活动走向正规、有序的发展方向。课程化的初衷决不是为了束缚和限制社团的发展,而是要更多地引起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视,加强社团建设和管理工作,重视社团的投入和运行,从而为广大社团成员营造一片温馨、和谐、任其自由翱翔的蓝天。
参考文献
章剑锋.高校社团学分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关于社团学分制活动课程的调查报告.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2).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辨析——对实践现象的回应.全球教育工作者展望,2007(1).
[3] 赵锋.枝繁叶茂源于强大的根系——复兴高级中学学生社团红火的背后.上海教育(半月刊),2006(5B).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