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院校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与有机结合探研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12522 浏览:486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从艺术人才普遍存在的“文化短腿”现象以及艺术院校学生普遍重专轻文、文化课教学难、文化老师容易边缘化的客观现实出发,论述了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与专业有机贯通的现实必然性及有效途径。
关键词:艺术院校;文化课;结合
1671-6124(2013}01-0091-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审议和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文艺生力军的艺术院校,理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起使命,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也应在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不仅应是德艺双馨、身心和谐的,同时还应是“专文并举”的,即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兼具良好的文化素养。然而不争的事实却是:艺术人才普遍存在着“文化短腿”现象。观照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基地——艺术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文化录取线比普通院校低了近半),学校又“重专轻文”,文化课难教,文化课老师处于游离、边缘化状态,缺乏归属感、成就感,文化课教学缺乏实效性,这些长久以来成为困扰艺术院校领导和文化课教师的一道“难题”。
如何这道“难题”,让艺术院校的文化课变得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提高教学实效性,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让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辅相生。那么,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应如何与专业有效结合呢?
一、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艺术人才固本强根的重要意义,消除“文化无用论”,从源头上解决学习的精神动力问题
学习的动力一般源于对兴趣和利益的追求两个主要因素,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People are fighting for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ir interests.)“interest”在英文里恰恰兼有“兴趣”、“利益”的含义。艺术院校学生之所以普遍重专轻文,就是认为自己是搞专业的,文化课对他们没多大用处;加之文化基础不好,专业学习辛苦,因此如果教师缺乏招数,逃课、瞌睡、开小差现象就成为家常便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到文化素养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学好文化之于他们、之于专业有很大的辅佐、促进和提升作用。所谓“文艺不分家”,文化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知识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相辅相生的,它们之于艺术工作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可以说,“文”是“艺”的基础、土壤和养分,艺术工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有好的艺术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最终充其量只能是个“艺人”、“匠人”,不可能获得全面、长久和持续发展,更谈不上艺术造诣,所谓“音乐在音乐之外,舞蹈在舞蹈之外”便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本身也是“文”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表现形态。文化人类学鼻祖泰勒(Edward·B·Tylor)就是这样定义“文化”的——“文化或文明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因而艺术反过来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618jyw.com
“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其丰富与形象的表现形式——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绘画、雕塑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化课教师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和灵活生动的教学载体。因此,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是完全可以找到有效结合点的,是完全可以教好、教活,教出艺术特色的。
二、激活与创新管理体制,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放在专业院系,形成文化课教师融入专业教育的良好机制
在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设置的,叫“基础课部”或“公共课部”,属于学校二级教学职能部门,负责安排、承担全校文化理论课教学工作。这种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在文化课教师自身专业圈子内容易形成凝聚力,方便开展同行间学术交流。这在一般的大中专院校没什么问题,但在艺术院校,这种体制的弊端却显而易见——文化课教师无形中与专业教师、专业教育“楚河汉界”,相互隔离。在专业艺术院校,专业首位是铁定法则,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样一来,也易助长学生“重专轻文”,文化课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没地位,属于“第二、三世界”人群,久而久之,就慢慢边缘化,找不着归属和成就感。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举措: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归属到专业院系。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打破专业与文化的藩篱,提高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我校进行了大胆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权限从基础课部划归到各专业院系。在这种新体制下,文化课教师和专业院系双向选择,专业系自主聘任,文化课教师开始成为“某某专业院(系)的老师”,主要在所属专业院(系)承担教学,教学量不足再酌情跨院系教学(基础课部架构仍然存在,但人事管理权剥离,只总体统筹、指导、协调各文化课教研组的业务教学)。一开始,改革受到很大的质疑,主要来自文化课教师自身的反对,他们觉得自己这个群体本来就没地位,现在被“四分五裂”,担心更势单力薄,更没有归属感,甚至连小群体的归属感都会丧失殆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这种体制的优势却日益凸显并被实践证明:首先是打破专业与文化人为割裂、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举措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专文相济。其次,文化课教师利用自己学养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参与到专业建设、艺术实践和学生管理中,增强了专业院系的人文氛围,提高了专业院系师资队伍的文化水准和管理水平。其一,文化课教师通过教学、兼任班主任、参与专业建设和艺术实践等,服务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也会慢慢觉得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从而感到越来越有成就和归属感。在一些专业,文化课教师甚至同时也就是专业教师,如语文课教师之于编导专业,英语教师之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双语主持方向等等。其二,文化课教师还能在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学实践地融入中吸取养分,积累教学素材,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水平。其三,文化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无形中也增多了,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在学生中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陡增,教学效果自然容易提高。此外,当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文化教学发生冲突时,在一个院系也便于协调解决,防止出现专业教学冲击文化教学的现象。源于:论文例文www.618jyw.com
五、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打造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文化课选修制度,适当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
在“天天都是艺术节”的艺术校园,校园文化鲜活透亮,但同时也欠缺些人文底蕴。因此延展文化课堂,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谓一石多鸟,既能延伸、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还能拾遗补缺,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给校园文化增添一抹底色。文化教研组和广大教师一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艺术校园的实际,联手团学部门,引导学生建设文化社团,广泛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培育一种人文精神;要重点指导建设读书协会、文学社、英语沙龙、演讲协会等人文类学生社团,开展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青春诗会、英语剧汇演、文史知识抢答、读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书征文活动、影视剧作荐评、专题研讨等切合艺术院校实际的第二课堂活动,并逐渐形成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从中接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感受艺术与人文的交融。
此外,建立和完善文化课选修制度,适当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也是文化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有力措施。艺术院校选修课开设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与专业相关,有助于增进学生专业知识。像《文学鉴赏》、《美学常识》、《常用公文写作》等适合各专业的通识选修课,以及许多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个性选修课,如戏剧专业的《戏剧常识》、《戏剧名家名段鉴赏》,声乐专业的《中国民歌欣赏》、《西方歌剧鉴赏》,器乐专业的《交响乐鉴赏》、《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影视专业的《优秀影视作品鉴赏》,舞蹈专业的《中外著名舞蹈家生平及代表作鉴赏》等等。二是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生涯发展相关。像《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市场营销》、《化妆与服饰搭配》等。选修课的开设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视界,增强发展后劲,也会进一步文化与专业的关系,淡化文化与专业的界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也是艺术的拐杖,有文化做支撑,艺术会更有张力;艺术则是文化的翅膀,插上艺术的翅膀,文化会更加鲜亮。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只有努力拆除与专业的“篱笆”,谋求学科贯通,进行立体式、交叉式教学尝试,才能变得鲜活、丰富、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眼亮心动,在好听、受用中慢慢从厌学变得愿学、乐学;文化课教学也才能在造就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中发挥它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康人格、建构系统知识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