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象李白《静夜思》意象赏析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6789 浏览:72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静夜思》现在所看到的是明代的改写本,宋代的版本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改写本与原作相比较,更能看出意象在表达上的鲜明作用。
【关键词】文学意象 审美
1006-5962(2012)12(b)-0256-01
第一,文学意象组合可以产生审美作用。改写本尽量减少动词的运用,造成意向的密集,丰富了诗歌的表意性,主要体现在“床前明月光”上。这样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灰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首诗基本是意象的密集堆砌,并不显繁琐,却形成了明暗对比、色彩鲜明的野外羁旅图,表意明确,意象内容丰富。再如《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然贴切,不漏痕迹,又将商山早行的画面展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想象回味的空间。
第二,文学意象与表现推测心理的动词组合可以产生审美作用。诗人用表现推测心理的动词造成意象审美的心理距离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卢照邻的《横吹曲辞·梅花落》“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句正是借助心理动词将梅和雪这两种不同的景象进行了艺术的加工,造成了两种白色世界的奇异混淆,从而让人在混淆的对立中实现对中原和匈奴两地的联想,表达思妇之情。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正是用猜度的动词来进行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的。如储光羲《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两句也是用表现心理的动词来造成物象审美的心理距离感,只不过这里是双关的用法来表现小伙子微妙的心理罢了。晏殊的《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漾漾乱扑行人面”用“不解”的心理动词将无情的物象化为有情,来表现缠绵的思情。
第三,文学意象与色彩词组合可以产生审美作用。改诗更注重色彩的应用,为月增加了亮度,丰富了诗的意象。将“看月光”改为“明月光”,将“山月”改成“明月”,亮度明显增强,丰富了月的这种意象的美好,对诗意的表达更趋近完美。李贺在这方面就着意于色彩的浓度,如《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句中诗人正用“红”来增强色彩度表现雨落的景象,使读者联想起“桃花乱落”和雨落相似的景象,从而将景象叠加而形成对“落红”这一意象的认识。李贺善用色彩来增强意象的色彩浓度,杜牧就说过“时花,不足为其色也”的话。又如我们熟知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就是用色彩来渲染意象从而造成战争场面的壮大激烈,黑云喻指敌人气焰嚣张,甲光则喻指守城战士的雄姿英发。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薰,北风吹雁雪纷纷”句中“黄”和“白”也是为意象着色,写出了边塞的悲怆、苍凉、空旷和萧瑟,也流露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慷慨、真诚、豪迈和悲壮之情。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句也是着意于色彩的营造,将萧瑟的秋景和自己的悲苦的心境融合在了一起。
第四,文学意象表现静态美与动态美。在表达上营造诗意上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使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达到了融合统一。诗人在一二句中虽是描写了静态的美,其实这静态的客观物象中有一个不平静的内心,诗人正因为有一个不平静的内心,所以才会将月光当成寒霜。当诗人在三四句中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618jyw.com
其实是为了抒发他不平静的内心的,却其实在描写中是将明月即家乡当作一种永恒的美好的静态客观物象来进行呈现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诗歌前后整体上才会呈现出静中有思、思中有静的特点,诗人的内宇宙和外物达到了和谐统一,诗境也形成浑然一体的风貌。这在王维的诗里较为突出,如他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正是在动中表现极静的世界的。又如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正是将静态美和动态美融为一体,来表现一种静寂的美景,呈现出清幽的意境。他在《竹里馆》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不知人,明月来相照”也是动态美与静态美、主观与客观融合的产物。
第五,文学意象与方位词或动作词组合可以产生审美作用。注意使用方位词连接意象和外在的动作词表达丰富的意象意蕴。“床前明月光”“地上霜”很自然恰切地借助于方位连接了起来。“举头望”和“低头思”外在动作相互呼应恰好是意象在其中的相互照应,却使外在的这两个动作灼灼生辉,表达意蕴丰富,所谓望的高远,才能思之情深。李白的《行路难》中就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是借助于外在的动作词来表达丰富的意象意蕴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同样借助于外在动作词。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同样如此。王维的《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正是借助于方位词“前”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呈现各地读者的。还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外和前也是借助于方位词连接意象的。
综合来看,意象不可忽略,其丰富的意蕴只有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才会在写作中呈现不凡的魅力,才会给我们的文学创作带来点石成金、活灵活现的无穷奥妙。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