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27844 浏览:1227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注意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容易造成教师把注意力仅放在知识目标上,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授之以渔”。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初学物理时往往带着浓厚的兴趣,物理学以其奇妙的、新颖的物理现象吸引着学生。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因此,教师不仅应重视教学研究,更应重视“学法”指导。
物理课是初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其原因是: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谈起物理课程的学习,相当多的中学生都会有一种畏难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许多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形成的思维障碍、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对物理学习造成的记忆与练习方法障碍、思维定式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对文字分析能力的高要求对分析物理问题带来的思维障碍。在“学法”指导上,重要的是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采取相应的矫正对策,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

一、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形成的思维障碍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学生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会自然地获得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例如,在学习质量的测量时,学生会联系到体检测的体重,用的是体重计,使用的单位是千克;实际上,生活中的这种的说法是错误的,体重计实际是台秤,测量的是质量,体重的单位是牛顿;学习热量时,学生生活中经常听说“某食物中的热量是多少”,学生容易产生“物体含有、具有热量”的错误想法。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受原有错误的生活体验的干扰和影响,运用物理知识的思维判断被阻断,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容易想当然、习惯性的按错误的生活观念进行判断,所以妨碍了物理概念的建立和巩固。因此,对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错误经验一定要及时发现,可以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来龙去脉,说明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再是要加强知识训练,反复矫正、反复巩固,加深理解。

二、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对物理学习造成的记忆与练习方法的障碍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许多学生学习物理时,总以为要多读、多背,不重视理解,只会死记硬背,采取了和语文、英语类似的学习方法,结果越学越困难,甚至有些学生学物理时以看书和读书为主,以致后来将作业答案进行记忆,真是“劳而无功”;还有些学生受家长的影响,认为物理属于理科,应该多做多练,搞起了题海战术,以为只要做得多就一定能学好,结果对做过的练习能应对,对从没见过的练习无从下手,也觉得物理太难。对于这两种情况,应引导学生将基本概念和规律除了进行记忆以外,重要的是对它们的理解,然后进行适当的针对性练习。

三、思维定式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

学生运用已掌握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的知识,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但这种现象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从正面说,思维定式的形成表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从反面说,这种思维定式对分析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在了解了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后,通过一些书中的事例和练习,发现多数情形下,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就做出了判断“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针对这一情况,我就采取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表演“走路慢动作”“爬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出“摩擦力不一定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有时也可以推动物体的运动”。当然,要克服这种思维定式,应该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加强练习,增强训练的新颖性,增强题目的灵活性,重在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切实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习惯和方法,克服想当然的按头脑中的思维套路来解题的不良习惯。

四、对文字分析能力的高要求对分析物理问题带来的思维障碍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物理学得好的同学实际上文字分析能力很高,那些物理学得不好甚至比较糟的学生也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对物理问题的分析不是丢三落四就是抓不住题目的真实含义,到头来是“自我感觉极好,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最后导致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学习会越来越差。克服这种思维偏差的主要措施:首先,要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等;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耐心阅读题目与审题的能力,注意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如“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为零;最后,对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要求马上能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的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力是平衡力。总之,在审题时要做到“咬文嚼字”“耐心寻找条件”。

五、“活动”中的障碍

新课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学习手段,就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容易出现为活动而活动,追求“动”而不想,在课堂上出现混乱的场面。教师应在每次活动前引导学生弄清楚活动的目的,先不急于活动,应有序组织学生展开适当的想象、进行科学的猜想、探究方法的思考与设计,最后再活动,进行探究与检验。如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先引导学生想办法从现象上评价两个物体动能大小的不同并能说明依据,再展开想象与猜测,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寻找并讨论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找出结论,更能从方法和现象中理解影响动能的大小的因素。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会成为学生的学习模式,而教师熏陶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听课,还要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牢牢抓住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潜移默化的学法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