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嗓音师生嗓音保护对策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4501 浏览:136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掌握用声技巧,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质量,而且也关系到能否保持嗓音的青春和魅力。它是需要科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技能技巧。经过发声而使学生获得美好歌唱能力的发声训练是一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保护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的嗓音使之健康地发育成长前提下,以尊重学生的天性为出发点的声乐技能训练。师、生嗓音的健康在于保护,更在于锻炼。
【关键词】师生嗓音特点,师生嗓音保护,训练方法和策略
声带,俗称嗓子,是人体的发声器官,是人们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而对于音乐教师来讲,嗓子就不单单是用来交流,它更像是战士手中的武器、骑手跨下的骏马,是随身携带、永不丢失的重要教具。比起其它教具,它更值得、更需要经常地精心呵护和保养,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音乐教师的发声训练是基于长远的音乐教育工作来考虑的。从嗓音保健的角度出发,在获得美好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又有持久的教学工作耐力。时常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学生获得美好歌唱能力的发声训练是一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保护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的嗓音使之健康地发育成长前提下,以尊重学生的天性为出发点的声乐技能训练。教师、学生(以下简称师、生)的发声训练各有其特殊性向训练方法,但也有相似和共通之处。由此,我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嗓音特点,从获取美好音质的发声方法上进行师生发声训练比较,目的是培养训练师、生自如调节自己声音的能力,用最节省的能量获取最完美的效果。

1.师、生共鸣与声区的比较和练习

成人歌唱发声分为三个声区:胸声区(低声区),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混以适量的口咽腔共鸣,声音要求柔和、低沉、浑厚;混声区(中声区),以口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混以头腔、鼻腔、胸腔共鸣,声音要求圆润、流畅、自然;头声区(高声区),以头腔为主要共鸣器官,混以口咽腔、鼻腔和小量胸腔共鸣,声音要求高亢、明亮,有金属般光泽。共鸣是以泛音共鸣为主。三个腔体的灵活调节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所以需用适合于各声区的发声来唱歌,故在成人的歌唱中有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之说。
一般歌唱采用混合共鸣也叫混声,男声从低音到高音基本是真声。只不过加入共振成为混声。女声混声是采用假声带放在真声的位置上唱或说,这就是女声的混声。共鸣以字为点,周边共振(鸣)。取最佳音色点,以不撑字为好,美声与以民族唱法共鸣点基本一样,都在颧骨后,声音像镜头一样聚焦成点“高位安放”或“脑后摘音”。另外还要注意唱高音时面罩要呈现打哈欠状态(一半为好),如练习:正在打哈欠时,有人在叫你,而你回答的很清楚,又正在打哈欠,这就是打开喉咙练习的最佳状态。舌凹陷成沟,口咽腔空间大,面罩全开。此外,唱高音加气不加讲话的力度,不撑字。以吹笛子状态为例,笑肌一抬,本能地就减少胸腔共鸣。而以口咽腔、鼻腔和头腔共鸣为主。另外在歌唱发声训练中还要把握高音低唱(叹着唱,气不吊),低音高唱(发声位置始终高挂的意思)的原则,使声线、音色优美统一。
学生的共鸣器官与成人相同,也分为低、中、高三个声区,但由于学生的生理构造和心理特点所致,学生的唱法可以归类为两种,即胸声唱法和头声唱法,这两种唱法各有其优势和弊病。由于声带的构造决定了由低音一直向上唱到一定的音高时,如果不加以调节、无改变地用唱低音的状态来唱高音,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唱不出来,二是喊叫。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换声区痕迹。用胸声唱法唱高音很费劲,并过度使用声带,这是胸声唱法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嗓音的保健。但它的中、低声区却结实、宽厚有力。用头声唱法高音轻松自如,没有换声痕迹,歌声纯净优美,学生不会过分地使用自己那纤细的声带,所以是学生嗓音保健最好的歌唱方法,但中、低声区的充实感稍差,需经过训练方可基本与胸声唱法相当。因此学生歌唱教学的出发点不仅是唱什么歌,而且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声音歌唱。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唱歌、练声教材的选用,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歌唱发声为目的的。因此在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中,教师不宜给他们讲歌唱发声的共鸣位置,不易理解也容易造成思维混乱,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象化语言或只选择能够获得口咽腔、鼻腔、头腔共鸣的练声曲和歌曲,再借助于歌唱时咬字吐字的口型变化和对歌词内容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下进行练习。

2.师、生采用头声歌唱发声的理由及训练方法

音乐教师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应采用头声歌唱和教学。
●理由一:有关专家应用特殊仪器研究声带发音和状况,发现凡是发高音时声音带金属般脆亮音色的头声时,声带总缩短而边缘变薄来震动参加发音,而其震动的范围往往只限于边缘的一小段。教师采用头声唱法的教学意义在于:①保健嗓音;②起示范作用。
●理由二:从童年到少年,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心理状态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具体到喉部发声的变化来看尤其明显,声带迅速发育的过程中,喉部组织会相应发生生理变化。就男孩来说,他们总是觉得不舒服,发音时声音变得又粗又低,吐字不清,含含糊糊。他们的喉部组织发育迅速,以至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618jyw.com
声带处于一种充血或水肿状态,声带弹性减弱。而女孩子嗓音变化似乎不大,我们仍会发现她们的声带长度也是有所增长,至于其喉部里的一些状态因发育时身体变化出现与男孩声带同样的充血和水肿状态。发音时不能自如的控制各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不能自如的调节共鸣与气息,发生器官不能协调工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声期。在变声期内,不仅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气息支持来歌唱。更重要的是适当利用假声和头声,进行混合训练,这对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声音的发展将十分有利。
●理由三:一般学生使用头声歌唱发声唱到低音区是完全可以的,也没有换声痕迹。而使用胸声歌唱发声,唱不到高音区。若强行上去,会出现扯着脖子喊叫的现象。
●理由四:是师、生共同的。头声发声的优点还表现在师、生经过长时间的唱歌练习,人体和精神已感疲劳,但嗓子仍不觉疲劳,绝不至于因长时间练习而发不出声来,具有持久和耐劳的优点。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因此,从声乐艺术生理、心理的训练角度出发,头声歌唱发声的训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可先让学生从合适、容易发声的自然音区练起。
可多以练唱哼鸣为主,也可男女声组练,以适应各自的声部特点。设法培养学生使用头声歌唱的习惯。获取美好音质。②用C2或d2音做下行音阶发声练习,使头声在音量充实感上达到与胸声歌唱相当的程度。这是让学生掌握头声发声要领的捷径。③对习惯用胸声发声的孩子,暂时不让使用胸声发声,只许用头声发声歌唱以使他们尽快获得头声歌唱的经验。④对于喉头紧张的学生,教师不能用放松喉咙来指令。越说孩子会越紧张,而应采用转移其注意力的方法。如引导学生专注于歌唱的表情,或幻想着声音在口腔的前方,那么喉咙紧张程度便会大大减少。⑤对头声歌唱的感觉,教师可用手势或启发联想的语言,如:让学生想象登上山顶时心旷神怡发出头声“啊”的感觉,或用山谷回声的感觉来启发、引导学生对头声发声的感觉。科学测定证明头声的共鸣主体不仅限于头部,主要是依靠歌者本人的感觉,因此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学习也起到一定作用。此外,歌唱中气息流动的各种形式和音响特征,也是歌唱发声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呼吸练习可在发声练习和歌唱中培养,不宜做单独练习。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往往被视为看家本领,教师在工作中几乎时刻都要使用嗓子,经常有老师说唱歌嗓子不累,但给学生讲课却很累,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演唱歌曲时运用了正确的发声训练,而在讲课时没有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或是忽视了讲话也要运用方法,因此,在进行歌唱时发声训练时的方法也应运用在讲课中,如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到“打开——共鸣”这一要求,是的,只有做到了“打开——共鸣”才能产生丰满的音色与较大的音量。那么“打开——共鸣”靠的是什么呢?一句话:靠的是“重如泰山”的喉头。只有做到喉头的下沉、稳重,才能充分打开“下声道”。从而产生丰富的共鸣,美化音色,增加音量。所以音乐老师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无论是范唱还是讲解时,都应注意放低喉头,加重喉头,并且要尽量运用气息配合喉头的下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共鸣,加大音量,而又不至于使声带过于疲劳。
总之,师、生嗓音的健康在于保护,更在于锻炼。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嗓音保健的基本条件,这对任何一种唱法来说,都是真理。音乐教师要有一个好嗓子,这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工作的本钱。要学会合理的使用声带,使嗓音具有持久耐劳的韧性,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声乐技能训练和对嗓音进行维护和修缮。而学生的美好音质获得的歌唱方法发声训练也是基于嗓音的保健,能让学生到成年后,一直都有一副良好的歌唱嗓音,使学生的成长更快乐,生活更幸福。这是一种向着未来、为着未来负责任的歌唱发声训练,希望有心致力于学生歌唱指导训练工作的音乐教师都能认同。
参考文献
[1] 《中学音乐教学法》《嗓音保护的理论和训练》.
[2] 《艺术教育》《嗓音训练手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